第173章(2 / 4)
受。适当的出去走走也可。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整日埋头苦读也要有个度才是。”宗泽连连点头应是。
说到等榜的事,王进士却是想起一事。他前些天也听人说起过,说圣上今年在国子监点了个解元。这人好像是宗泽。
王进士上次问宗泽国子监跟圣上奏对时的情形,跟这传言也对的上。但是,王进士也想到那点,顺天府乡试的解元一定得是直隶人氏。所以,这个也还做不准。因此,王进士也就将这话咽了回去。心道,一切静待九月初五放榜再说吧。
王进士想到的这个问题,现在顺天府主考官翰林院学士王景正犯愁呢。这可要如何平衡呢。他要是敢直接将那陈宗泽点为解元,估计直隶学子会撕了他。可不要小看考生的力量,洪武年间那刘三吾的前车之鉴还摆在那儿呢。
可是他要是不点陈宗泽的话,那就是有违圣上之言了。随着放榜日的一天天临近。王景就有点越来越犯愁了。
不过,他也不是一直为这事儿愁,这么多卷子在这儿摆着呢。还是先看完卷子再说。
考生们的卷子由弥封所弥封后,誊录官开始带着人誊录,誊录皆用朱笔。用朱笔誊录完毕,考生的墨卷封存。
这些誊录之人也都非普通读书人,全是外地各州县的县官誊录。这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誊录之人舞弊的现象。毕竟没有谁舍得用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去故意抬举或打压某个考生。
誊录官用朱笔誊录的卷子叫朱卷。朱卷誊录好后,将墨卷一同递到对读官面前。对读官对考生的墨卷跟誊录的朱卷做对比,看看有无差错。卷子校对无误后,墨卷还是继续封存;朱卷再呈到考试官面前。
王景他们一群考试官夜以继日的审阅着卷子。很快,王景评阅到了几篇特别优异的四书文,此子竟然对自己的“十尺汤”这么刁钻的题目也写的头头是道,文章论理极为突出。
王景大加赞赏,待要提笔点为第一。又顿住了,这个第一可不是好点的。直隶考生做解元的惯例跟皇上之意有冲突啊。
再一看这卷头的“皿”字,他更不能轻易点了。“皿”字头的卷子都是在京参加乡试的国子监考生。所以,这个第一还不能点。但是,如果点为第二又有点屈才。于是,王景命人将此卷妥善先在放在一边。
不怪王景如此小心,这个卷子虽然是糊着名的,但想起当日陈宗泽在自己面前的对答,他对这个卷子的语气论调,莫名的觉得熟悉。直觉告诉他,这个卷子极有可能是陈宗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