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一环扣一环(3 / 4)
成所有二类地的开发,五年左右,将上齐城和乌兰城全部建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了。”孙享福先是拍了一记马屁,又将自己看到的远景说出来道。
“有你说的这么轻松就好了,他们几家,不过是招募到了一两万人而已,就算对北地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不会像你说的这么大,据朕所知,那二类土地,是善阳往东向的八百里之地,今年,才不过开发出来一点点吧!”李世民悠悠然的道。
“这可不是臣夸张的说,善阳全军大比活动,只是整件事情的一个引子,它起到的最大的作用,是让少部分外来人口熟悉了善阳,并且把善阳的一些消息传递了出去,相信,在大比结束之后,会陆陆续续的有人赶来善阳做工的,因为,今天上午几大家开出的工价和待遇,在大唐其它任何地方都不会有,包括长安,所以······”
好吧!孙享福构想的北上打工潮,真的就快要到来了,因为,条件越来越成熟了。
首先,是人口最多的关中,已经推行了公民制度,关中的数百万百姓,可以自由的出行了,而随后,北地,或者中部荆襄地区,也会跟着实行公民制度,那么,基本就等于大唐一大部分的人口,都可以自由选择外出工作了。
老百姓们可都不傻,有更轻松,更高薪的工作,他们为什么不做?尤其是在那些田地产出还处于底下水平的地区,月薪一千几百文,可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高薪,而且,做的,只是他们平时都做的农耕活而已,谁会不动心?
这样的画面,其实一点都不难想象,李世民只要稍微脑补一下,就知道孙享福所说的结果,然后,他就不再觉得餐桌上的食物好吃了,因为,他是个聪明人,想的比较多。
许久之后,李世民才将自己的担忧说出来道,“正明,咱们施政,要放眼全国,可不能只是把北地经营起来了,其它地方,却继续穷困潦倒。”
闻言,孙享福却是笑道,“陛下多虑了,只要咱们施政的效果,是让百姓富裕就好,不管他是在南方富裕的,还是在北方富裕的,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当他们富裕了,就会有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衣食住行的条件,咱们,只需要在适当的时机,从大方向上,助推他们一把就好。”
孙享福这话一点毛病都没有,李世民根本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就像此前孙享福说的,国家从关中收税,和北地收税,其实收到的都是钱而已,何必非要在意是从哪里收到的呢!有的收才是关键。
当然,将这些人都聚集到经济发达的善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