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背锅者萧瑀(2 / 4)
方向。
所以,汉朝玩脱了,导致世家门阀丛生的举孝廉制度,隋朝玩脱了,导致世家门阀把持朝堂的假科举制度,孙享福都不能用。
“萧相可是觉得,只要是读书人,就都能当好官?”
“这······”
萧瑀语塞,这个问题其实根本无法回答,当官,和当好官,根本没有什么很好的界定标准。
“所以,为了尽可能的保证朝廷能获得更多能做事,会做事的好官,下官跟陛下商议过后,决定按照朝廷的需求取士,而且取士并非直接让他们当官,只是给他们一个文凭,凭这个文凭,他们可以去到朝廷各个需要人手的部门学政实习。
堂部实行生,由主管的上官,以及与这个部分有事务交集的兄弟部门给这个实习生评分,地方实习生,由上一级领导,和当地被管理的百姓给这个实习生评分。
评分足够高的,朝廷才授予官职品级,而在被授官之前,这些实习生只能够获得朝廷的基本生活补贴,差不多刚好能够满足衣食住行。
而只是考到了文凭,却不参与实行的考生,没有任何补贴。”
唐以后的朝代,读书人一旦科考出位,那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秀才廪生就有足够食用的粮食拿,举人直接可以免全族的税,进士,即便是不任实职,都有相当不错的俸禄可以拿。
一道科举的大门,瞬间让这些读书人晋升为米虫阶级,这是不可取的,干活拿钱,不干活,没的拿,这才是天经地义的。
“此乃妙策也,如此一来,不管是有才无才的读书人,便都可以下场考一考,试一试自己的学问水平,朝廷便可以根据参考规模,对于国家的人才数量摸个底。
而让那些真正想做事,能做事的人当官,则是将那些学而不实之辈阻拦在了朝堂之外,无形之中,打破了高官显贵世家门阀对于科举的把持。”
马周作为草根阶级出身的一员,对孙享福说的这些最深有体会,忍不住大声赞道。
听了马周的赞叹之语,智商并不低的萧瑀很快就想通了所有,又道,“如此一来的话,此一条便直接删改,让报考者全部都可以参加考试,只是,这试卷恐怕要准备的多些,阅卷的工作量,也会巨大。”
“考卷方面的事情,萧相无需担忧,试卷再多,能多的过报纸?有造纸作坊和印刷作坊在,多少的试卷,孙都督都能提供,只是阅卷方面,只怕真要劳您受累了,参与阅卷的官员多了,就会不好管理,只怕到时候会有些人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