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迎新宴(2 / 4)
,往后在县令出缺的时候,他们都是可以直接补上县令的位置的,而且,他们的晋升通道,不止县令这一个位置,同系统的上一级衙门缺员,也要从他们中间升调,大唐如果开辟了什么新的疆域,还是要从他们中间抽调人员为官,据说任期满三年考评上佳的,抽调的时候品级至少会得到一大级的提升。
另外,在经济总量和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行政级别升级,所有人也都会跟着升官,下县的县令,如果能将这个县的人口,和纳税额提升到中县的标准,那么,所有官员的品级俸禄,就按照中县算了。
提升为上县,就按上县的算,而且,上不封顶,如果你能将其发展成像长安,渭南那种级别的城市,那么恭喜你,十部堂官,宰相级别的县令,都可以给你做。
这就是一种刺激官员发展地方的手段,李世民是在听了孙享福的建议之后采用的,而且,往后吏部考评政绩,人口,地方经济总量,地方百姓人均收入和民心指数,都是重要标准。
各方面有所提升的,属于政绩好,得到上佳的考评后,很容易升迁,有倒退的,不好意思,直接贬,甚至,在一定时间内不倒退,也没有起色的,也会贬。
地方主官虽然拿的俸禄比同级别官员高的多,但压力也大,可不能像以往那样得过且过的混日子了,必须以发展地方为首要目的,否则,官就没的当了。
当然,这一系列举措,还只是先在关中试行,别看五千人很多,被各堂部分掉一部分之后,剩余的人,把关中的编制凑齐,再派到地方去的,其实每县只有个别人,离全面改革落实,至少还差几倍的人手,因为大唐除关中以外的州县,都还有一千多个,如果北地的建设发展的快,一年还要新增十多个县。
所以,其它大部分地方,农部还是让当地选吏员,主官农事,很多部门也在效仿农部,先弄个吏员打个底,等全面改革的时候,能够胜任的吏员,直接转官员,这就打破了以往吏员是吏员,官员是官员的局面,给予了那些没有人举荐提拔,难以做官的吏员一个升迁晋升的机会。
一个制度的改革,如果受益的是大部分人,那么他就能够得以实施,朝廷这次官制改革,就像之前的公民制度改革一样,既然把高阶级份子贬到底阶级,会触动大部分人的利益,难以实现。
那么,把底阶级份子,提升为高阶级,就好办一些。
世家门阀系的官员还是原先的官职,表面上,也还是他们统管地方,朝廷只是另外加了一套监管系统,让他不能为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