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唐农圣 > 第436章 朝臣们的成长

第436章 朝臣们的成长(1 / 4)

历史上的李世民经常性说的一句话是‘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个人镜,说的就是魏征,可见在个人品德上,他是一个坦荡君子。

魏人镜除了公正严明,忠直敢谏之外,还有一个特性,就是他没有像其它士族阶级一样,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俯视众生。

相反,他非常关心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这也是李世民在众多李建成旧党中,对他格外另眼相看的原因。

所以,百姓的收成好了,魏征是打心里高兴的,他曾经在过朝堂上对怂过所有人,包括李世民,却从来没有怂过成为朝臣之后的孙享福,当然,在孙享福做朝臣之前,是怂过他几次的,目标也都是孙享福背后的李世民。

“四石的产量,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试验田那边,五石以上也是妥妥的,至于更高,就不敢说太满了。”

五石的产量,差不多是六百斤,即便因为田亩大小比后世小了一成多,但加上一成多的产量,也还不到七百斤,在后世,这属于偏低产量,孙享福穿过来的时候,我国小麦的亩产量大多都达到了亩产千斤,高产田地,可以达到一千二三百斤,试验田,更是达到了一千四百多斤,差距,其实还很大。

后世小麦的产量之所以这么高,主要是小麦的育种经过了几个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也就是建国初期的时候,基本是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种子繁育不成体系,那个时候,虽然解决一些土地肥力问题,但极限产量,也就是差不多这个数。

到了六七十年代,开始采用“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类似孙享福最初用的一些计算储冷,春化阶段的手段,产量就有了比较大的提升。

进入二十世纪末页,我国小麦种子的主要生产方法有两种路线,“三圃制”和“一圃制”。

孙享福今年提供给关中的麦种,就是他使用了后世九十年代就普及推广的“三年三圃制”繁育技术,培植出来的种子。

三圃制的技术要点是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育。

三年三圃制培育出来的种子,几乎是在现有条件下,把小麦的产量提升到了极致,像两年两圃制,以及一圃制,也只是在育种环节省略了一些株系比较的程序,对于产量上并没有什么增幅。

稍后,他还要推进四级种子技术程序,这样,只要做到防杂保纯,就能一直保持原有品种的遗传稳定性,让百姓就算自留种子,也可以保持产量不降低,至于什么叫做四级程序,除农门子弟外,这个时期是没有人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