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汉末皇戚 > 第六十六章 三互法

第六十六章 三互法(2 / 4)

已习惯了旁人异样的目光与话语。

刚入堂前,便听里面传来一阵争执之声,走近细看却是老熟人蔡邕与宋酆谈话。

蔡邕言辞激烈道:“‘三互’之法乃恶政,致使朝廷选拔干吏艰难,幽、冀二州所官久缺不补,君侯乃国之重臣,此朝廷危及之秋,今蒙陛下赏识,得灭江东许贼之功,理应上书陈词利弊,罢‘三互’之恶法也。”

但宋酆并未理会,其淡淡道:“伯喈此言,孤岂不知,然此事非吾不欲为,而是不能为也。”说吧,一言不发。

“哎……”蔡邕一声长叹,摸了摸短须便低头离去,路上与伏泉撞见,脸露假笑道:“流川今日亦来君侯府上?”

伏泉赶紧行礼道:“见过议郎,今日得了大父招呼,便赶来了。”

“既如此,仆先告退。”蔡邕心情不好,打了招呼便走了。

伏泉哑然,蔡邕难道看不出为什么刘宏为何如此作为?明知道因为三互法的实行,朝廷选拔人才逐渐困难,他真的那么蠢会看着幽州、冀州官员久缺而不作为?

答案很明显,皇帝是很聪明的,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一点,外朝势力太大,统治者需要一些政治措施来抑制,“三互法”便是一件利器。

早在桓帝时候,三互法便出台了,到了刘宏,实行更加彻底,为了什么?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增加更多的官吏岗位,让知识分子有更多的官可做,同时又要防止士人结党营私。

想想看仅仅一个太学里,作为预备官员的人数就要有三万多人,而且这个人数只增不减,还不算各地有名望举孝廉的人,他们都是要去做官的,普通的刀笔吏他们是不屑一顾的,可是汉代州郡长官就那么多职位,哪里够用?

当一个国家要做官的人多了,却做不了官时,国力就会自然的陷入内斗和衰败,只有干掉政敌他们才有官去做。而这些士人的政敌在哪?很明显当然是宦官和他们亲属了,毕竟他们可是霸占了许多官位。

所以汉桓帝亲政之后,为了扭转东汉中期日渐衰颓的国势,便排“仁”用“义”,不再重要郭、马、袁、杨等开国元勋的后代和世卿世禄的豪门成员,而着重从民间提拔新人才,这也是许多豪门快速衰落的原因,像以后的西凉军阀马腾,不就是扶风马氏出身,结果年轻时破落的只能娶羌女。在军事领域,桓帝“举贤上功”,用人唯才而不唯亲,弃用长期垄断西北军权的邓、马、耿、窦等将门成员,转而提拔下级军官,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威名赫赫的“凉州三明”。近百年来,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