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把贾诩揪出来(4 / 5)
定不是全部人口了,毕竟战乱,有的百姓会躲藏山林,有的会远逃他郡,等等不一而足,到了去岁岁末,各地逃难回乡的百姓也都回来了。再次核查人口之后,郡内在册之人这才有近九十万人,想来不会再增加了。
至于那些在册失踪的人口,伏泉却是不会再去寻找了,他知道找也没用,这些人失踪无外乎两点原因,一方面死于叛乱,另一方面便是成为了黑户了。而成为黑户,种类也很多,可能是因为战乱,生活困顿,不得已依附豪族,成为豪族奴仆私兵,也可能是就此投奔外郡亲属了,不愿再回故乡了,又或者就此隐居于山林之间,等等不一而足。
一场郡内的小小叛乱,便有十余万人不知所踪,想到未来那波及大汉江山的黄巾暴乱,想到汉末那几乎岁岁征战的军阀乱世,怪不得汉末人口能从桓帝时候的近六千万人,下降到三国时候只有数百万人的境地,战乱真是其中祸首之一。当然,这其中还有那瘟疫、自然灾害的缘故,总之天灾人祸之下,死多少人也就不奇怪了。
言归正传,巴郡如今在册近九十万人,所以按理伏泉手中应有四个孝廉名额。想来想去,伏泉先给郡内宕渠县王氏子弟一个名额,这名额也是应有之意,倒不是因为他和这宕渠王氏关系密切。相反,他和这王氏也就是初到巴郡巡视宕渠县时见过几次面而已,属于泛泛之交的情分,真正让他决定第一个给王氏子弟名额的却是自己手下的王商、王谋二人。
众所周知,王氏是益州大姓,几乎州内各郡县都有王氏豪强,只是发展的有大有小而已。当然这些不算什么,真正让伏泉决定给王氏子弟名额就是因为这些益州的王氏子弟几乎都有远亲关系。而王商、王谋为自己奔波劳碌,尽心尽力,而且也私下和自己提过此事,自然为了照顾自己手下,也有和地方豪族表露合作之意,这第一个名额自然是给王氏了。
至于第二个名额,伏泉却是给了巴郡临江县的严氏,如同王氏一样,也是为了照顾他手下,毕竟自己那位虎将严颜可是出自临江严氏。当然,伏泉此时给这名额也是为了安抚严颜,毕竟前番自己讨伐甘宁时,因为严颜出身临江的缘故,担心其背后的临江严氏与临江甘氏有所牵连,所以并未带这位临江的地头蛇前去。
不过,事实也正和伏泉想得一样,甘宁能在自己讨伐前后,给自己带来那么大的麻烦,除了甘氏的缘故,里面也有其他豪强的影子,严氏也不例外。想来是他们同属一地,本身就有牵扯的原因,对此伏泉也没有追究的意思,追究又如何,最终也只会让自己和严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