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儒家两面(3 / 4)
甫嵩,平定黄巾后,所做的士气却是和陆康如出一辙。一面是屠杀黄巾数十万众,根本不留一点黄巾的的冷血屠夫;另一面又是请旨为各地百姓减免赋税,让百姓感恩戴德,他们两人所面对叛贼的行为还真是一模一样。
对此,伏泉百思不得其解,最终也只能总结成无论是陆康还是皇甫嵩,他们都是汉代人,都是出身豪族,都是自幼受到儒家教育的汉代人,既有身为统治者对叛乱者凶残的一面,同时又不免怀着儒家“民为贵”、“悲天悯人”的精神。
在外儒内法的汉代制度下,儒家吞并法家,最终形成儒法结合,虽然外表下是儒家温和的一幕,但是内心里,依旧是他们吞并的法家的冷酷。
儒家的外衣依旧是那个向往圣人治世,教化世人为己任,但实则依旧是是那个法律严苛的法家。就像现在的汉律,虽然没有秦时残暴,但对百姓依旧是严苛无比,更何况面对像是黄穰叛军、太平道黄巾这类的乱贼。儒家容不得这些不顾一切破坏了他们儒家士人基本利益的泥腿子军队存活,因为他们的存活就代表着不安定因素。
对于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崛起的儒家而言,他们的崛起就是吞并别的学术,或者死命打压别的学术,坚决不让他们死灰复燃,君不见原本辉煌的墨家、法家等等都从历史被儒家抹去。
因此,对于破坏儒家根基的人或物,像陆康、皇甫嵩这些靠着儒家教育崛起成才的汉代人,自然是学习他们的先贤一样,毫不留情的将那些要毁坏他们根基的人或物毁灭。自然的,像陆康请旨屠俘,以及后来的皇甫嵩纵容兵士屠灭黄巾,都是一个道理,仅仅是因为这些人依旧有着毁灭他们儒家的实力而已,身为儒家继承人的他们自然不会容许这些人存活。
当然,若是这些人只是普通的盗贼、刑徒、囚犯,或许像陆康、皇甫嵩这样的儒家精英,又会是对他们进行另一番对待了。如果他们的罪名情有可原,那么儒家精英们一定会毫无犹豫的利用手中的权利,赦免宽恕或者减轻他们的罪名,展现他们一直标榜的儒家的光辉一面,这就是儒家,汉代矛盾的儒家。
想通此点,伏泉也就释然,他不会去指责陆康什么,因为身处后世,他充分知道一个被教科书洗脑的人,他的思想是多么的顽固。不过,不去指责,却不会代表伏泉会同意陆康的做法,他以此事应由陛下做主为由,直接上书朝廷具言其事。当然,奏书里伏泉是掺加了不少私货的,因为前面就有江夏蛮先祖因叛乱,才从南郡迁徙到江夏的例子,伏泉便直接毫无犹豫的引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