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 蔡邕入京(5 / 5)
祖父郑明、父亲郑谨,都没有出仕,只在乡间务农,家中生活也比较贫寒。
幸好,郑玄自幼天资聪颖,又性喜读书,勤奋好学。后来为了弥补家用,不得不出仕,充任乡啬夫之职,进入仕途。
直到后来升为郡吏,郑玄最终辞职,继续作学问,他自费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
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至今守节不仕,只为研究学问,其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经书,实在令人敬佩。
蔡邕半生可谓是历经坎坷,直到中年才被刘宏召拜为郎中,后因在东观校书,升任议郎。因《三互法》使得幽、冀两州官员久缺,便上疏建议刘宏废除近禁,不要拘于时间与三互法,只要合适的就可以任用,可刘宏没有理会他政治上的第一步可谓是就此告终。
后来,虽然因为“密言七事”而有所成就,却最终因为“金商门奏对”而被宦官势力针对,若非当初伏泉相救,恐怕又得和历史一样,漂泊半生保命。
因此,带着无尽怨念,蔡邕此番知道自己升任三公,将站在政治最前沿时,可谓是高兴之极,发誓必须要弥补自己的遗憾,只是,这朝堂真如他想得那么简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