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0 千人联名(2 / 3)
皆是字迹不同却各有风骨的署名。
打头便是靳霖与袁枚二人,紧跟着竟还有刘鐶之、纪昀……!
钱应明?不就是那日在戏楼中自揭身份、让王杰名声尽失的遗落子吗?
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一一跃进眼中,其中不乏许多已经告老多年的文臣,以及许多连他都有耳闻的后起之秀……
一页连着一页,延绵不绝,看得他竟莫名觉得触目惊心!
这与其说是什么联名书,倒不如说是整座北京城能喊得上名号的文人学子的名册来得更贴切些!
这是要干什么?
是仗着他终日挂在嘴边的‘武定国、文安邦’来逼迫他吗?
只翻看了数页,乾隆便没了耐心再看下去。
这让刚稍定心神的金简此时再度陷入了恐慌当中。
“皇上,恕臣直言,谁人不知和珅自幼便曾受袁先生教导,二人似同父子!靳先生更曾借居在英廉府上,亲自教授其府上公子学业……而二位先生素来为人敬仰,在芸芸学子之中更是一呼百应……这所谓的请愿书,只怕不过是众人不明就里的附和罢了!”
金简禀完此言,继而又看向王杰,义正言辞道:“若单凭区区几千人署名,便可质疑三司会审之实,那往后人人皆仿造此举,朝廷还要如何立威!王大人此时不在家中思过,身为朝廷命官,却这般随波逐流、藐视法度,竟不知从前的正直不阿都抛到何处去了!”
王杰闻言冷哼一声,刚要开口,却被靳霖抢在了前头。
“皇上,草民可以颈上人头作保,这联名书上三千余人,皆是自愿签署,读书之人多傲骨,整整三千余人,绝非都是轻易便受人鼓动之辈——只因是非曲直,公道自在人心!失道寡助,得道多助,乃亘古不变之真理也!”
袁枚亦道:“今日草民等人先是前往大理寺递呈,然大理寺卿不予理会,强令驱逐。草民等人递呈无门,贸然拦下了恰巧途径的王大人官轿,王大人亦是不忍寒了天下学子之心,复才破例相助。”
这话明面上是在给王杰解释开脱,可却让乾隆听出了一语双关的意味来。
仿佛是他若不答应重查此案的话,那便是不通情理,要让学子们寒心了?
嗬!只怕不止是寒心——数百年才冒出来这一回的千人联名,阵势之大,他若视若无睹,恐会引起文坛震动也未可知。
要知道,这些人虽多数并无官职在身,可他们却比坚持死谏的钱沣更要可怕上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