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1 / 4)
京中的天气已渐热, 不免容易困乏。不过但凡有任何风吹草动,消息照例传得飞快。水镜先生本次自山东讲学归来,顺道至建康,并非大事, 水镜其人名声在会稽更盛, 建康未必入眼,但先生第一门生正是名动天下的乌衣巷大公子,时人不得不高看此人。成去非的少年时代本就是一团迷雾,昔年沈氏同成氏离婚一事虽也满城风雨,轰动一时,但时过境迁,也渐渐复归平寂,直到成去非十六岁回京都, 起家官便是台阁尚书, 接手实务,而非清要之职,已十分瞩目, 再到钟山事变一出, 时人惊叹太傅有子如此的同时,自然对其之前十几载的会稽光阴有暗窥之情。世人皆知乌衣巷大公子受业于山中高士, 但真正见过水镜其人者寥寥,或传言其人严苛寡情, 或传言其人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农事兵略、五行八卦、奇门遁甲、无一不通, 是故才有大公子今日之性情, 今日之才学。
但知情者一如御史中丞沈复,清楚乌衣巷成去非实乃多得其母性情,容貌气度、行事手段无一不类沈氏,月明林下的美人,绝非只有女子的柔弱屈从,而自有独立孤园的神勇,是以她一往无前,一去不回的姿态,至她唯一的子嗣这里,经骨血相传,化为更为决绝乃至看上去也更为无情无欲尖刀淬火的一张面孔。
而真正的水镜先生,依凡人所见,不过一寻常老翁,即便顺时光之河溯回而上,那十几载前的水镜先生,也仍是那般模样:芒屩布衣,安之若素,极为冷酷,又极其温柔。
千里古道,万丈西风,皆在先生一双麻履之下。
大司徒府在清谈正酣时,亦无可免俗谈及水镜,至于偌大建康,谁人第一个得知水镜先生的到来,无处可考,也无关紧要。待在场诸人问及水镜出身,竟是有百样说法,口径难能统一,众人定夺不下,遂笑问大司徒,虞仲素也只是抚须道:
“寒门英俊,诸位又见过几人呢?”诸人一笑,有人接道:“是了,怎会是小门效出身,只是不知这水镜先生到底是何来头?”旁人纷纷附和相问,大司徒笑道:“伏虎卧龙,又何须出处?”在座这些人又是一愣,更加摸不清这话里头意思了,一人坐的离顾曙近,不由倾身问道:“仆射向来最懂大司徒,大司徒这是何意?”顾曙却笑言:“将那水镜先生请来问一问,诸位便知道了。”这人略略一想,看着顾曙认真道:“未尝不可,仆射可与之辩《易》。”顾曙遮袖仰首饮了酒,笑而不语摇了摇头,这人便望向大司徒道:
“水镜先生亦算天下名士,倘能邀来谈玄,倒是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