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宦海 > 第 17 章

第 17 章(1 / 7)

本都是文章写得很合知县心意,且有一定实力功底的学子。

民间俗称的案首,在县试这个层面,实际就是正场取中的第一名。

虽然县案首这个名头没什么看得见的实惠,但内里还是很有作用的。

首先是代表了知县的欣赏和认可,能在知县面前留下个印象,以后在县里说话办事都方便许多。

更重要的是,一般府试的时候,知府若是没有特别的不满,都会给属地的知县们一点面子,将各县的案首取中。

这也就是意味着,如果考中了县案首,府试基本上也就能考中了。

县试的第二场也叫初复,第三场称次复,第四场为再复。

每场考试都只考一天,隔三天一考。

每一场考完后的第二天,县里的就会放榜,公布当场考试取中的学子姓名。

若是取中了,就不必参加后面的考试,没取中的就会一直考下去,直到最后一场。

临川县的知县姓胡,据说年纪不过三十多岁。

这位胡知县乃是两榜进士出身,行事沉稳老练,想来是属于对仕途还颇有雄心的那一类人。

不知是出于什么缘故,胡知县到了临川县后,每次县试都是决定只考三场。

但就是只考三场,这其中的工作量也不小。

要知道他们淮安府一带,虽然不及苏杭的鼎盛文风,但却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参加考试的人也就多了起来。

临川县又临近府城,不论是人口还是文风,都要比其他县强些,故而每次县试参考的都有一两千人。

所以临川的学子们在科考一途上,都走的很艰难。

每次县试,取中的人数都是有限的,大多都是在四十人到六十人之间,因而录取比例还是比较低的。

这还仅仅只是科考路上的第一关。

就是因为知晓这些,这么些年来,顾云浩从来不敢懈怠,更是不敢小瞧科考,只有尽全力苦学。

县试的事宜都是由县衙的礼房负责准备张罗。

因着临川县试规模大,参考人数众多,所以县衙各房都抽了人手到礼房帮忙。

而且,因为考试期间阅卷量过大,又诸事繁多,一旦开考后,县衙就会封印,基本上除了重大事件,知县一概不问诉讼等事。

自榜文发布之后到开考的前十日,所有准备参考的考生都要前去县署礼房报名,且报名的时候还需一并请了禀生作保才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