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章(2 / 6)
再推,只得说了声“谢谢”,便含笑收下。
两人又聊了会家常,李氏才好容易将人送走。
类似的情况已经太多了,开始的时候顾家人都还是满心欢喜,毕竟见着族里的人这样关心顾云浩,他们也高兴。
但是慢慢地也觉得有些禁受不住大家热情,倒也开始不太愿意大家这样时不时地往他们家跑。
一来是觉得别人这样时不时的送些东西来,虽然说并不值多少钱,但总归是不好,毕竟他们都是农家人,又不是家里条件多好。
二来就是担心这样人来人往的,影响到顾云浩温书。
经过这些天的事情,顾云浩亦是觉得有些低估了古代人对科举的推崇。
族里人乃至村里的一些旁姓人家,都对他考试一事表现出前所未有重视。
毕竟他们村自顾举人之后这几十年,就只有顾明琮一人考中了童生,现在顾云浩考过了县试,又是这样小的年纪,众人都对他报有很高的期待,认为他定能考中秀才。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秀才虽然处于士人阶层的最底层,但也是属于特权阶级了。
在寻常百姓,特别是乡下农户看来,秀才已经是很高高在上的人物了,若是出了个秀才,与村里人而言也是有莫大的好处。
不仅是一般的地痞流氓不敢来滋事,就是村里出现什么事情需要跟官府打交道,由秀才出面也好说话一些。
加上这些诸多原因,倒是没有人对他们家眼红说酸话,反而都热心期盼着顾云浩能一举高中。
在家里待了几天,顾云浩也越来越觉得,县试结束后就回私塾温书这个决定实在是太明智了。
面对大家的热情,开始他还稳得住,但连续几天下来,也觉得有些招架不住了。
“爹,娘,我准备过两天就回私塾里温书。”
这天夜里,顾云浩将心里的决定告知了顾长光跟卫氏。
“该是这样。”
一向不擅言辞的顾长光却是一听就赞同道:“家里人来人往的,确实不适合念书。”
闻言,卫氏也是点了点头,表示支持儿子的决定。
见着此时仅他们三人,顾云浩想了想,还是问道:“娘,听说这两天有人向咱们家说和二姐的婚事?”
“是有这么回事。”卫氏看了他一眼,说道:“不过这些事哪里要你操心,你现在只管好生温书就是了。”
见卫氏显然对此事并不是很上心,顾云浩不由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