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章(5 / 6)
事已了,他也是该回府城读书了。
这日江上清风徐徐,一路顺风顺水到了淮安府, 匆匆回了趟小院,跟巴九一起胡乱扒上几口饭,顾云浩便去寻江程云。
“你这回去几日,没有把老夫说的功课给忘了吧?”
一见到他, 江程云便直接说起学业之事。
“学生不敢。”
顾云浩忙拿出数张纸页, 上面的字迹看着清逸非常。
这乃是先前他回家之时,老师留下的功课,一共是七篇文章, 其中四书的两篇, 而五经的却是五篇。
不错,他已经跟着江程云治《春秋》半年有余了,这半年的时间他不曾懈怠,江程云也倾囊相授, 现在也总算是勉强入了门。
自上月起,江程云便开始要他以《春秋》行文, 且每十日都会给出题目来练习。
双手将这几日所作的文章递给江程云, 顾云浩道:“老师, 学生这几日做文章,虽是觉得审题还算尚可,但却有一种不知该如何下笔之感。”
接过那些纸页,江程云也不着急去看里面的内容,先是看着那纸面上的字,不由点了点头。
不得不说,他这名字弟子不仅有悟性,还肯下功夫,如今这字又较半年前进步不少,隐隐已有自己的几分风骨在里头。
“你已经知道无从下笔,可见已经开始入门了。”
江程云捻须笑道:“那你且说,做《春秋》之文章,有何难处,又为何无从下笔?”
“只在破题一处,学生便觉得难以适从,下笔之时,更是觉察笔力不足,却又难以言之有物。”顾云浩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治《春秋》与治《礼记》不同,读《春秋》实乃读史,讲究修身明智、借古鉴今,且《春秋》一经微言大义,字句皆暗含褒贬、字字针砭,你虽是用功,但尚且年幼,又阅历尚浅,即便得窥其中真义,也很难以古观今,故而作文章之时,难免有心力不足之感。”
江程云看了一遍顾云浩的文章,不由叹息道:“只是此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并非仅靠拿着书本苦读就能行的,只有你寻常多看多思,看这世间百态,再推思其中道义,借古观今,方才能真的心有所悟,笔下有力。”
听了这话,顾云浩亦是心里一震。
他前世今生拢共活了四十余年,竟然在江程云眼中,仍是阅历尚浅?
推思而看,他前世确实是一直在学校念书,最后参加工作没两年便穿到了这里,可以算是没接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