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0 章(1 / 6)
达不到教化百姓的目的,又再提出官学的进学和收费标准,以寻常人家的孩子也能入学为准。
提出此事,顾云浩自然是为了想让寻常人家的孩子也能有机会读书,但出于对元化帝目的的考虑,他却还是只言是为了教化百姓。
为了说服元化帝,顾云浩为此还特意提出要与官学新增一项课业,即于这些官学开设一课,专门传播忠君仁爱的思想。
他相信,就是为了这一点,元化帝也会对这个官学有些兴趣。
当然,顺着这个改革学府的东风,顾云浩又提出要大兴学风,鼓励各省开办书院。
至于陵江书院这样闻名一省的书院,自然是要解封重开的。
只是这一应改制,首先就是需要银钱,故而顾云浩也提议新政之事当循序渐进,首先便从该之税赋开始。
将所思之事梳理了一番,顾云浩又删改了两日,确定没有什么差错,又将此奏章拿到右相府,请了师祖孙惟德帮着看了看,方才呈交元化帝。
他只是一个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是没有资格写奏章直呈元化帝的。
因而这一次的奏文,并未走正规程序递上去,而是由季航代为呈交。
这其实还是有些不同的,毕竟走正规程序上呈奏文,若是今后新政得以实施,那么整个华朝上下都知道新政的策略乃是他顾云浩初定,他的名望将随之大为提升。
更重要的是史书工笔都会记上这一事,即便他不能位极人臣,但因着新政之事,他的名字也将会留在史册之上。
青史留名啊,这对于读书人来说,可是毕生的追求。
而不能光明正大的递交奏文,那么即便开始新政,知晓此事的人也必然是有限的。
只是现在这个情况,顾云浩却是不仅不在意此事,反而也暗暗有些庆幸。
不能留名史册虽然有些遗憾,但他还是觉得如此隐于人后更好一些。
毕竟他提出新政本就惹了许多人不满,加上今次奏文中所言的税制改革或是军事改制之事,都是触及了不少人的利益,现在虽然有了师祖孙惟德一力相保,但还是低调些的好。
虽然之前元化帝言谈之中有新政之意,但奏文呈交之后,元化帝也并未召见过他,顾云浩还是有些焦虑。
七月,顾云浩一心期盼的新政并未见有什么动静,反而是由季航负责的邸报改良之事却是开始了。
七月十日,元化帝下令改良邸报,于翰林院增设一从五品学士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