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奇门的阴谋(1 / 4)
城主这句话也是个老生常谈,我不知道听鲁虾蟆说过多少次了,我也没想过将什么东西赶尽杀绝过,无奈卷入虫是虫非,不能自拔了。
我接过那本书一看,书的质地有些年头了,上面的字迹我都认得,因为这本书就是前辈赶虫人写的,前辈赶虫人随着第一代奇门的人来到方外宝境之中,后来与当地土著长耳族人起了争端,奇门的人败北,我那位赶虫的前辈便没来得及收拾这本书,被长耳人当战利品缴获了。
后来由于双方接触的多了,便有了翻译,不翻译不要紧,一经翻译后,长耳族人惊奇的发现,好家伙,这帮入侵者研究能力这么强?已经将方外宝境中奇兽研究了个七七八八,并记载成册,这让他们很震惊,于是将这本书好好珍藏了起来。
如今那我赶虫的前辈已经离世了,至于怎么死的,可能已经没人知道了,但他当年的研究成果还在,这就是赶虫人在暗三门中强于其他门宗的优势所在,每个人都会写下许多东西,留给后世的人查看,后世的人便会越来越厉害。
那本书的封面上写着宝境虫谱,字迹是清朝那会的,我不是什么书法大家,但哪朝哪代的字迹多少认识一些,像清朝的字,士子文人所书多有些魏碑的影子,因为是异族入主中原,各方面都需要文化渗透,寻找那半丝半缕的正统感,就产生了所谓的尊魏卑唐。北魏是鲜卑入主中原,女真人便有惺惺相惜之感。民间能识文断字的人手写体,则多带有印刻笔锋。旧时淘换一副大家法帖不像现在这么容易,书店随便一逛,上下几千年的珍藏全都能买齐,那个时候,底层读书人是从所读之书上学写字的,刻印版本良莠不齐,有的比较精湛,有的则如蜘蛛蘸墨,于是乎这些人写的字或多或少都有刻印遗风,这些风格是现在书法家学不来的,偶有能学一二的,现在也算书坛大家了。
翻开那书匆匆看了几页,里面记述了许多方外宝境中的虫,只可惜绝大部分虫只记载了性状,没有记载赶法,这怨不得那位前辈,虫书都是经历几代赶虫人不断的探索研究才写成的,一个赶虫人拼尽自己的全力,一生中,能研究出几个虫的赶法就不错了,所以这本书只有性状,没有赶法。但并不能减损这本书的价值,研究这么多虫的性状也是一份艰苦而又危险的工作,不管怎么说,我还是站在了前辈的肩膀上。
我将书收藏好之后,辞别了城主,同着众人,朝着王山志的营地行来。这次我们有漂浮在空中的巨鸟,不用再行走,众人都爬上巨鸟的尸体,林慕蝉拖着我们滑行,只用了半天时间,便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