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2章 木匠皇帝127(3 / 4)
的很清楚。他俩与王之采、张之厚等人都是进士出身,治理黄河的道理不用说太多,哪个人心里都是如明镜一般的。
“朕实话与你们说,不肯追究之前的事情,重要一点就是陕西都司下的官员,不论是总督还是巡抚,常常是一俩年就换人。朝廷这么频繁地更换官员,导致了很多应该踏实深入完成的政事,都不能深入地做到位。
这是朝廷该担负的责任。
但是朕前几日把宁夏镇的军屯梳理一遍,发现三边欠饷不是军屯不够,而是从上到下军屯的各级武官,把自己分管的军屯军户、屯田等当作了自己的私有财产。
这就是真不能容忍的了。
那是朕的,是大明朝廷的,那是大明百姓赖以支撑三边四镇抵抗鞑靼的粮草、军饷。
李卿,你是进士出身,你知道或是还记得陕西三边总督的份内职责吗?”
李起元与朱国祚同岁,但比朱国祚晚了一科中进士,可在仕途上就比朱国祚经历的太多了。他游宦三十多年,从庶吉士到县令,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都踏实地留下为“上等”的考评,可见其做事的认真和严谨。要不是他有这样优秀的考绩,也不会在万历四十七年的时候,升职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更不可能在光宗继位后,晋升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兼理粮饷。
天子的话问得李起元愧疚难当,他从上任后就面临着鞑靼不停的寇边攻击,他可以说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军务、用在了抵抗鞑靼寇边上。他是再没有想到军屯,会被大小武官侵占到如此严重的地步。
“陛下,臣的职责是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兼理粮饷。臣惭愧没有理好粮饷之事。”
要是有个地缝在,李起元就能钻进去了。
“军务之事,你做的很好,陕甘宁三边都守得非常牢固。”朱由校先肯定李起元的功绩,给他吃一颗定心丸,然后又告诉他一个好消息。
“前几天吴总兵与朕提起要调马国柱、尤世威等人回陕西,朕已经应下了,并发文予军部,等他们几个总兵回来,你身上的担子也会轻一些。”
多几个总兵来驻守在陕西这三千里的长城管辖区,也让人能够安心一点儿。李起元觉得自身长久以来的沉重压力,顿时都减轻了一般。
“臣谢陛下在军务上的支持。但是粮饷之事,臣愧对陛下和朝廷的托付了。”
“以后能做好就可以了。三边军屯的问题不是你上任以后才有的。但朕现在梳理清晰了,以后你交给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