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葱油面(2 / 5)
安县城最是富裕,且又居南北枢道之间,城里行商坐贾数不胜数,是故酒肆食馆、逆旅客栈之业便落地生花,异常兴盛,而这其中,又以城东百花街上的“春风得意楼”最是生意兴隆,百年不殆。
要说这春风得意楼,也是有些渊源的;而它所在的百花街原本也不叫百花街,更为落俗,名为“进宝路”,取招财进宝之意。
据说此事是源于前朝一位新科状元郎,他便出自这信安县。说来状元郎没什么稀奇的,稀奇的是这位状元郎年仅十七,一朝中试,金殿传胪,英姿飒爽,且又于恩荣宴上巧辨群臣,被当时天子亲点入翰林院,可谓是意气焕发,志得意满。但他毕竟不过十七,难免年少轻狂,某春日回乡探亲时,见进宝路此名,大呼三声“俗、俗、俗!”继而命人挪来百坛花草,沿着进宝路一字铺去,顿时街上百花缭乱,娇艳欲滴,春色横溢。
铺罢花路,正逢当日一家酒肆开业,听闻新科状元回乡探亲,便奉笔侍酒求一店名。状元非但未见恼意,当即泼墨挥洒,书下“春风得意”四个大字,悬与酒肆楼上。
从此,进宝路更名百花街,而那家新开的小酒肆,也成了今日门庭若市的“春风得意楼”。
但余锦年只知春风得意楼此名,也自门前经过数回,却从未在意过店内如何,更没留心过店老板姓甚名谁,原来,春风得意楼便是姜饼人小种马家里的产业。
季鸿道:“姜家百年基业传续至今,必然不会只靠春风得意楼入账,定是有其他门路,且姜家有姊妹乃县令宠妾,娇扬非常。所以才叫你不要招惹那姜小少爷。他若是说什么,你就当是左耳进右耳出,不必理会。”
余锦年慢吞吞地唔了一声,纳闷道:“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不过是你知道的少罢了。”季鸿在旁笑了笑。而且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他通晓便可,少年么,只要每日能够照常开心做菜就够了——他似丝毫没有考虑,若是将来有一天,自己离开了余锦年,这些事又有谁去教他。
余锦年听了季鸿的话,歪歪脑袋,懂事地点点头,笑道:“好啦,我知道了,不闹事。”
季鸿看他笑容真诚,于是放下心来,将做好的葱油面传出去,好将那爱好四处调戏人的小少爷赶紧打发走。
余锦年盯着季鸿的背影消失在前堂的隔帘下,忽地脸色一改,跳起来够到厨间木柜上的一个小瓦罐,打开盖子来探头一嗅,顿时呛得打了个喷嚏。他屏息剜来一勺黄绿色粉末,洒到姜饼人的汤碗里,加了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