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独处(1 / 4)
大学教授的工作一向为人所尊敬,这也是一份相当稳定的工作,不亚于公务员。
但是教授也有压力。
应该说作为有想法、有追求、有野心的教授,肯定有压力,因为混吃等死毫无压力的教授也不少,不过这一类的我不熟悉。
我最熟悉的就是本系那批把发Paper作为日常工作计划的教授们。
高教授的话,当然也很有野心,不然的话不会到一个新组建的系,开设这样一个学科融合的新领域一切草创,从头开始,工作千头万绪。
所以她在我面前因为压力大抱怨几句似乎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至少从表面上看非常正常,不带有任何男女关系的暗示。
我对于工业没什么深入的了解,说起环保来印象不过是浮光掠影,根本不知道生态环境的问题具体有多严重作为外行人,很容易被宣传左右,所以印象也容易在两个极端跳跃。
在有些宣传报道上,中国已经变成一个大垃圾场;而从我身边的感受来说毫无所觉除了城里面汽车多了一点,尾气很臭。
在回家的路上,高教授算是给我做了一个科普。这样专业的科学的话题就覆盖掉了前面让人尴尬的对话气氛。
按照高教授的看法,那就是国内的环境情况虽然严重,但是并非无可挽回,起码从技术的角度上讲,没什么问题,毕竟有英格兰、美利坚、霓虹的例子在前。
问题在于,如何把环境保护嵌入经济循环,让其变为自发的、可持续的。这是个大问题,因为工业是要盈利的,资本是受利益驱动,而不是受环保驱动的。
目前来看,唯一指望的就是政府强力推行,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门槛。
如果这样做成功的话,那简直是打许多经济学家的脸,他们早就根据历史论证,资本会向无须环保强制的地方转移的,所以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中国如果又想要工业又想要环境,根本是徒劳,不会有标本兼治的方法,只能全靠微观经济学的微操素质。
所以许多人一早就在断言,一旦中国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标准,中国的工业和产业一大部分就会向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这些地方转移。所谓的人口红利抵消不了利润的下降。
我天然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虽然我不知道具体怎么驳斥这种想法的幼稚,直觉和立场告诉我这肯定是错误的想法。
高教授则可以从专业角度驳斥这种说法那就是以中国的工业体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