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全境平定(14 / 16)
科放榜,朝廷分三等取士,于千余考生之中点录四十九人,其中甲榜八人,为圣上钦点。
考生一千零七十三位,甲榜仅仅八人,这八人才冠汴州,足可傲视众学子了。
这天,八人朱袍加身,进宫陛见,与百官同行,与宰相同列,一朝得志,意气风发。
天子上朝,矜贵懒散,风华依旧,却已不再是那位临江茶楼里的白卿。
八位学子随百官一同见驾,随即再叩谢天子钦点之恩,平身之后,宫人捧着玉盘来到学子们面前,玉盘上覆着明黄的宫锦,揭开之后,只见盘中放着一份考卷,正是学子们那天的时策题答卷。答卷上有朱笔御批,策论下皆有一问,问御笔圈点之处当如何实施。
学子们捧着考卷不由心惊,这莫非是要殿试?
殿试可不同于科考,那几日有充裕的时间思量策论,今日身在金殿上,上有天子,下有百官,即问即答,可谓极难。
这八位学子无一不是科考时没有轻易作答的才子,当日既能猜出圣意,自然对自己策论中的利弊也知之甚深,御笔圈点出来的无一不是不易实施之处,论治国方略,圣上的眼比谁都毒。
金殿之上静了下来,八位学子苦思难得其解,又因面圣紧张,没半柱香的工夫,额上就见了汗。
最终,甲榜头名的学子跪奏道:“启奏陛下,学生以为,天下没有万全之策,赈灾济民,赋税伤民,自古就难以两全。朝廷既然要赈灾,那自当以济民为本。淮州两仓亏空,罪责重在贪官私挪偷贩,而不在于仓储之策过于陈旧。故而朝廷想于赈灾与仓储之间求一两全之策,学生认为其根本不在于赈灾新策,而在于吏治改革!”
其余学子虽有不同看法,但皆认为没有两全之策。
“嗯,吏治清明才是根本,此话不错。可朕这儿若是有个两全之策呢?”天子问得漫不经心,却惊了八位学子。
又一拨宫人捧着玉盘来到学子们面前,学子们跪接策论,一看之下,惊为奇策!
这新策既能赈灾,又可丰仓,既可富国,又不伤民,赈贷之说闻所未闻,分期还粟真乃奇思!
此策万全,利在千秋!
学子们如获至宝,竟不顾身在金銮殿上,就这么跪在御阶下评说了起来。直至御前宫人咳了一声,学子们才觉察出御前失仪,急忙请罪。
甲榜头名的学子情绪激越地问道:“敢问陛下,此策出自哪位大贤之手?”
天子闻言笑了一声,“可别夸她是什么大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