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10 / 12)
惜他没有兴趣即兴发挥,读完了事,下台时还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各方编剧纷纷上台,念出自己精心准备的稿子。
韩训大略听了一些,三四个编剧上台下台,他的天文类电影、纪录片共同点的发言稿,竟然是最切合主题的。
因为,其他编剧发言,往往围绕着自身经历,讲述自己拍过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影片,分别是短视频纪录、电影、电视剧等等类型,拍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共同点,然后流畅的处理了三种不同类型影片的矛盾,完美的解决了电视剧、电影、纪录片不能跨界的问题。
通篇剧名、微视频标题,说着说着会出现一句“正如我拍摄的某片”用于举例,好不容易要说说经典纪录片的时候,又开始批判纪录片的无聊无趣,转而阐述自己如何做到风趣幽默有创意,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一场交流会,成为了推销会,除了韩训,每一个人都在极力述说自己的努力、才华、天赋,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三大领域畅通无阻。
韩训重新看了看刘冶给的发言稿,不知道这份稿件出自哪位神人之手,和台上自我推销的发言稿比起来,真是低调奢华有内涵,连举的例子都是获得观众认可的纪录型大电影,可比这些人自吹自擂无名创作有说服力多了。
之前韩训嫌弃发言位,现在感谢华影的安排。
如果他在这些人之后发言,肯定忍不住要列举百年经典,来一一驳斥前置位发言人的错误观点。
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之所以需要找共同点,是因为它们三类影片的侧重点截然不同,而详细论述纪录片的不同,还能继续细化为电视类纪录片和电影类纪录片,再与电影、电视剧进行深度对比。
而这一切最开始的出发点,在于纪录片的特殊性。
这种排除了所有虚构的影片,和电影、电视剧相比最明显的共同点,大概是观众从影片中获得的感动与满足了吧。
他伸手撑着下巴,歪着头听台上的人大谈特谈纪录片拍摄的过程,脑子里都在想什么时候才能等到霍主任总结发言,然后结束会议。
参与交流会的少说有十五位编剧,韩训的五分钟发言,居然是全场简短之最。
因为只有他,在发言中只列举了自己的一部电影,举例的经典纪录片不用讲述详细内容,听众都能知道这些经典记录的是什么。
难熬的四个小时过去,韩训都觉得自己饿了。
这种会议必定包餐,但他已经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