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火树银花不夜天(2 / 3)
ZF财大气粗,正月十月的民俗活动也办得非常热闹,据说光秧歌队都组织了十几家,都是从下面区县报上来的队伍里选拔出来的,灯笼也都是从曲阳的灯笼厂专门订制的。
除了ZF订制的灯笼,一些临街的店铺,也都自发挂起了灯笼,“慧慧制衣”的大门口也挂了两盏,晚上点亮后,红通通的,看着甚是喜庆。
正月十五这天,市里有扭秧歌,扭秧歌的主要路段就在紫阳街,从紫阳街最西过来,穿过紫阳街,往南再拐到市政府,在市政府前的广场上表演一番后就结束了。
因为这天正好是星期天,工人们都休息,再加上周围一些县市的人也过来看热闹,所以紫阳街是人山人海。
幸好“慧慧制衣”上面还有一层,要不然,他们非被淹没在人海中不可。
这会儿他们趴在二楼窗户前,津津有味地看着下面的秧歌队。
秧歌队前面以唢呐和锣鼓阵打头,后面跟着划旱船的,踩高翘的,扭秧歌的……
最让夏喜平感到惊奇的是背阁的:背阁意即人背人,但又不是简单的人背人,负责背人的大人后背有一个特殊的架子,盛装的童男童女(大部分都是传统戏剧中的人物扮相)固定在几米高的阁架上,或踩在一枝花上,或是站在一根枪尖上,看的人无不因为觉得奇妙而惊叹。
据说上阁的孩子都能沾到喜气,菩萨保佑新的一年无病无灾,所以这上阁的差使可是很抢手的,在农村,只要听说要组织秧歌队,家有孩子的家庭能把组织者家中的门槛踏破,就是想让自家的孩子能站到阁架子上去。
除了背阁的,还有抬阁的,看上去更是奇妙,看得夏喜平叹为观止。
晚上的灯会也在紫阳街,天刚黑下来,紫阳街上的灯笼便被点亮了,灯笼的下面,还挂着字谜,要是觉着自己猜到了谜底,就可以把写有字谜的纸条扯下来,交给现场的工作人员,要是猜对了,就可以得到奖品,奖品有牙膏,牙刷,毛巾,肥皂等。
吃过了晚饭,夏喜平就拉着韩卫东和孙雯琳他们去猜灯谜,小九也兴致勃勃的跟着一块儿凑热闹。
夏喜平自然不是想着那点奖品,她就是稀罕这个气氛。
紫阳街早已成了火树银花不夜天,整条街道上人声鼎沸,欢声笑语能响彻云霄,不时能看到有人扯下灯笼下的纸条,兴致勃勃的找工作人员兑奖去了。
夏喜平头脑活络,是块做生意的料,可是对猜灯谜,却是白痴一个,虽然灯谜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可这些字组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