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章 西巡川蜀(3 / 4)
但人赵宋不是。赵宋的爵位是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等共十二等。初次只封小国、然后改移大国。
皇子封王者,王爵仅止其身,而子孙无问嫡庶,以其中最长一人,封公,其余子孙不过是承荫入仕,为环卫官,然后以序迁转,与异姓贵官荫子入仕一般,必须历任年深,排资历,方特封以王爵(郡王),而其祖、父所受之爵则不予承袭。亲王子不封王而只有一人继承公爵,因而在北宋中期一度出现了“宗姓几无一王”的局面。因此,宋仁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庆历四年(1044年)七月,第一次下诏封十王。
这可都是亲王,包括现下的郓王赵楷,这都是亲王。只是这亲王且不如嗣王之前,因为嗣王的儿子能依旧是嗣王。如赵允让的儿子赵宗谊。
赵允让,宋太宗赵二的第四子商王赵元份的第三子。庆历四年(1044年),封汝南郡王,嘉祐四年去世,享年65岁。赠太尉、中书令,追封濮王,谥号安懿。
宋仁宗在位久无子,以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为皇子,改名赵曙。仁宗崩,皇子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如此整个濮王一系就发达了。一个嗣濮王,叫赵允让八个儿子尽数受益。赵允让的儿子死绝了后,孙辈们才被轮到。而整个正史上赵宋三百年天下,也才只有四个嗣王,而且他们皆非普通亲王之苗裔,而是皇帝生父或养父的后代。
故而,赵佶的那些已经封王的儿子们,可并非已经到了人生的最高点,他们还能继续向上奋斗攀登的。
当然,如赵佶这般儿子年纪轻轻的就把十几个儿子都封王的,那也是独此一例的。
赵楷深深地看了赵桓一眼,办法是有,还并不难想,往川蜀逃去即可。把夔州门户一封,靠着十几万西军和川蜀军队,以及赵宋朝廷所掌控的御营禁军,短时间内还真能守得住。
但这般做就等同是放弃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偏居一隅也。谁敢说日后金齐真的开战,赵宋就能从中某得大利?就能做那鹬蚌相争后得利的渔夫?
且这种提议的负面效果极大,大到可瞬间摧毁一个人的全部政治声望和声名。赵楷是坚决不能说的,只要他还有那一份野心在。
而赵桓就更不可能去说了。
赵佶是多聪明的人啊,底下两个儿子言语中暗藏的机锋,他是明了在心。
挥手叫他们退下去,偌大的殿堂上只留下一个赵佶,身边还有一个蔡攸。
“蔡卿以为如何?”
蔡攸是近来赵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