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章 受鄙视的宝光大和尚(2 / 3)
形似天方番商,而奴仆却与三佛齐的土著神似,又黑又矮。”
“三佛齐的佛门和婆罗门教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前者是渡己不渡人,后者是把人分做三六九等,横竖是都不讲究众生平等。我等进入其中后,这倒是一个上好的着手点。”宝光和尚对于南传佛教毫无了解,只是觉得后者与汉地佛教有着太大的不同了。反倒是与他在三佛齐看到的婆罗门教有些相似。
却不知道一个事实,宗教也是人来主导的。在原始佛教一分为二之时,这南传与北传两派走的就不是一条路子。后者在向南传递的过程中,与婆罗门教有着太甚的渊源和纠葛,而且天竺南部佛教较北部佛教灭亡的更早,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等若是婆罗门教压迫着宁死不该信的佛教徒不停的向南,直到出海。
在过去的几百年中,都不知道有多少破产的佛教国家贵族和僧团高层跑来三佛齐。这些人为南洋土著带来了印度式的审美观,也带来了印度式的统治模式。而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胡发隆鼻,高挑白皙的雅利安征服者后裔。他们还改良了南洋土著统治阶级的血统!
所以说三佛齐是印度文明的辐射边缘,而如今三佛齐的南传佛教与千百年后盛行于泰国、缅甸的南传佛教,也还有着很大很大的不同。
宗教也是要与时共进的。南传佛教为什么会出现?不就是彼时的天竺境内,婆罗门教的影响根深蒂固,种姓制度不可动摇么?这才有了只渡己不渡人的南传佛教。随后的千百年光景里,南传佛教与婆罗门教可谓是相互影响,牵扯之深很难一言概之。而到了近代时候,局势再为之一变,信仰自然也就随之而变了。
后世有个活佛就说过,佛教是最善于包容的,拿汉传佛教来看,从衣着装扮到礼仪制度,哪里有半点天竺的味道?
如今的三佛齐的佛教便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那些逃难来的天竺贵族和高僧们,如何才能在异国他乡维持自己依旧崇高的地位呢?那就必须将天竺模式在这片异国他乡完美的copy出来。兼之近些年来朱罗对三佛齐的‘征服’,婆罗门教的一些理念已然无形中渗透进了三佛齐的社会规则中了。
所以,宝光和尚在三佛齐吃瘪,真不稀奇。他要长成唐长老那样,白白胖胖的,可那遭遇会不会是另一副天地?
摩尼教对三佛齐已经了解颇深了,之前的一些事他们也听过陆贾拉和蒲家的介绍,然而没亲眼看看,他们如何会安心?
就像他们明知道三佛齐那奇葩的税收制度和兵制,可没人去亲眼瞧一瞧,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