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六章 办点实事(2 / 3)
他们最多能满足于孩子的衣食住行,却没办法教他们识字,辅导学习,更不要说在青春期叛逆期给予他们合理的建议和帮助了。
在这个时代,九年义务教育几乎就是一句空话。
初中读着读着就发现一个班的孩子少了一大半。
有个十四五岁辍学的一大堆。
能够升重高的更是寥寥无几。
柴雨晴摸了一个底,全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有六十多个,初中有二十多个。
上百的孩子啊,柴雨晴看着他们即将成为农二代心痛万分。
村办公室空着两间屋子,柴雨晴将它拿出来做辅导中心。
“孩子们放了学和周末可以到村办公室做作业,我还可以帮他们辅导辅导。”柴雨晴挨家挨户的打招呼。
柴雨晴是谁,曾经的柴老师。
由柴老师帮忙辅导,而且不多收费用,简直就是福气。
可是,孩子们放学了就是围着电视机啊,谁乐意再去学习。
于是,每天放学后就会有很多老人拿着棍子撵着极不情愿的孩子们哭丧着脸到村办公室来学习。
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只是觉得在这儿做作业,被柴雨晴管束不自由她们都不想来。
谁都没料到,柴老师居然会时不时的端出一些点心。
“我在市里带回来的,大家偿偿。不要客气噢,等以后你们考上大学了,在城里工作了挣钱了记得给柴老师带一些回来。”
“我省城的同事寄来的特色,味道很棒,大家来偿偿。”柴雨晴会告诉他们省城很大很时尚,在写字楼里工作有多么的体面。
在柴雨晴觉得,小学的时候写作文我的理想是干什么干什么也然显得苍白无力。
家长的影子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在这一批留守儿童的脑子里就是快快长大,以后跟着爸妈长大南下打工。
“我同事们趁着国庆放假自己开车去了外省旅游,说那儿的风景特别美,说得我都想去了。可惜啊,我留在了山里当村长。”柴雨晴笑道:“还好,只是三年,三年后,我会回到省城和他们一起并肩作战,我的未来在远方,那才是我的理想。”
“我有同学去了国外,学成归来,一个月挣的工资就抵我一年。”柴雨晴笑道:“我这才感觉到海归是渡了金的,真的是不一样,知识就是金钱体现得那么强。”
柴雨晴给这些孩子有意无意的说着未来,告诉他们诗和远方,开启他们懵懂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