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1 / 4)
范颐鸣表达投诚的意思后,谢睿并没有急于行动,召集谋士一起商量对策。谋士们给出两个方案,一是从山西一路打过去,二是直接杀到京城和开泰帝对峙。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拿不定一个主意。
范颐鸣赞成后者,沉吟道:“四殿下贵为正宫嫡子,手有圣旨傍身。京城舆论造势很好,大可以免去一个城池一个城池打过去的时间。在开泰帝先发制人前,将大军开到京城咽喉之处。进行一场名正言顺的‘控诉’。”
四皇子的‘幽禁’,开泰帝的‘遇刺’,总要有一个结果。思及到此,范颐鸣含蓄的问:“四殿下当初胜券在握,为何不趁胜追击。赵虎千里迢迢将您从京城接出来,如今您又千方百计的回去……属下实在是不懂。”
绕这么大弯子,失了多少先机。若当初谢睿和他里应外合,现在天下早就换主人了。哪还用躲躲藏藏,在这商量谋反大计。
谢睿淡淡道:“朝堂不够乱。”没有任何犹疑。
开泰帝这么多年稳固朝纲不成白做的。人心所背,事与愿违。谢睿要把人心重新拢过来,给当年看不上他的人一次‘机会’,让他们重新站队。将这潭死水搅活,才有胜的希望。
建庙不易拆庙易,谢睿深知这一点。
范颐鸣同军师商量后,委婉的给出他们认为最合适的办法。“……山西大营兵员有限,一路消磨过去,只怕于我们不利。”
意出人意料的是,谢睿并不固执己见,点点头道:“我与行军一事不大擅长,全权听从范总兵指挥。”三人碰头商量一夜,终于拿出详细方案。
谢睿需要急行军,从山西到京城,行路最快是走水路。可山西山多水少,士兵们懂水性的少,走水路容易伤士气。等不熟悉水路的大军开到京城,开泰帝的大军正精神抖擞的等着呢。他们可没经过长途跋涉之苦。
可若要走陆路,必然躲不开陶金海的这一关。从山西到京城,安阳是必经之路,这是最近的一条路。谢睿头疼不已。范颐鸣不死心道:“不如我们重金聘赏能士去说服陶金海借道?”
“不必。”谢睿抬手打断他的话,想都没想道:“行不通。”
范颐鸣欲言又止,发愁不已,“这可如何是好。”生生咽下满腹劝说之词,心下暗道,什么章家素来和四殿下交好,我看是有仇才对。
谢睿姿势不变,依旧是一副倾听之态,目光却不知落到哪里去了。
第二日,范颐鸣带着大军和四皇子,招摇撞市的从安阳过。陶金海收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