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8 / 9)
得志,二十七岁就当了陕南镇守使(军分区最高长官)。作为陕西辛亥革命的领袖之一,进京办事时受到袁世凯的接见。
袁:“你和张都督(陕西都督张凤翙)谁是铁门人?”
张:“我是铁门人,张都督的老家是怀庆。”
袁:“我二十岁时来往陕西,经过铁门住过两宿,还记得店在路南,街东有河,两山对峙,风景很好。”
张钫暗暗吃惊,却不知更惊悚的还在后面。
袁世凯对陕西的文化名胜娓娓道来,又对张钫何年何月所干何事皆能背出,赞不绝口,最后谆谆教导:“一不要急着做官,二不要贪钱,三要多读书。”
张钫后来站在反袁的立场上,亦不得不承认袁世凯温和洒脱的魅力。
部下眼中的袁世凯是捉摸不透的。
晚清时,幕僚张一麐(lín,1867-1943)曾入见力陈宪政改革的紧迫,并暗示必须由“大力者主持”。
袁世凯打官腔:“国人教育未能普及,若以专制治之,易于就范。立宪之后,权在人民,恐画虎不成,反生流弊。”
张一麐据理力辩,袁世凯不为所动,气得张怏怏而退。
谁知第二天,袁世凯又召他入见,嘱咐将预备立宪做一个详细的说帖交上来。张一麐对领导何以判若两人大惑不解,后来更是看到出洋考察的五大臣联袂上奏的预备立宪稿,即他所拟,未易一字。
原来,袁世凯是故意模仿守旧派的腔调,与他争论,“以作行文之波澜”。
张一麐不知道的是,早在一年前,就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慈禧:“滇匪虽靖,孙逆未擒,仍是可虑事。”
袁世凯:“如实行立宪,即无足虑。”
其实,女儿眼中的袁世凯是简单的。
据袁静雪回忆,父亲无论站着还是坐着,总是挺直了腰。坐下时,两腿叉开,两手放在膝盖上,绝不跷二郎腿。
每天六点,准时起床。早餐永远是一海碗鸡丝汤面和一大盘鸡蛋,午餐则少不了清蒸鸭子。用象牙筷子把鸭皮一揭,三卷两卷扒拉下来——袁世凯大口嚼着自己的最爱,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
因为奉行“能吃才能干”的信条,他喜欢用大号餐具,并把“要干大事,没有饭量不行”挂在嘴边。不仅自己饭量大,还号召儿女们多吃,以成大器。
然而,世人眼中的袁世凯却是阴险的。
民国名记黄远生锲而不舍地跟袁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