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 第一章 站在历史的拐角处 (1)

第一章 站在历史的拐角处 (1)(1 / 23)

历史对政治人物的记载,都是他自己写上去的1908年9月,袁世凯五十大寿。

位于王府井附近锡拉胡同的袁府,勉强挤下了一千人。北京的权贵,无一不在,扔颗炸弹下去,孙文(1866—1925)的革命便成功了一半。

正厅前搭起了一座戏台,京剧名角谭鑫培正在卖力地演出。

两天前,谭府。

内阁大学士那桐亲自造访,表明来意:请到袁府唱一出。

谭鑫培炙手可热,连慈禧都是其粉丝,自然得“燕十三”一把。

他对那桐道:“你要给我请个安,我就唱。”官居一品的那桐没等他说完,安已经请了下去。

胡同通往东华门的大街上挤满了马车,军警沿途站岗。

当天,北京和天津的寿联、寿屏销售一空。

望着那一对对用上好的泥金笺制作的联子,袁世凯五味杂陈。

有猷(yóu,意为谋略)有为有守,多福多寿多男。

这是庆亲王奕劻(1838—1917)的对联。

作为最后一任领班军机大臣,不问政事、专心纳贿的奕劻被人戏称为“庆记公司”的老板。

与紫禁城落日余晖的衰败景象不同,坐落于安定门外的庆王府门庭若市,喧嚣繁华。

除了美轮美奂的戏楼和日复一日的筵席,厅堂中还悬挂着奕劻手书的家训: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遗百姓;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书以遗子孙。

然而,言行的巨大反差让人不得不感慨:赞扬戒律是一回事,遵守它则是另一回事。

发迹前的奕劻,是个连上朝的官服都要靠当铺借贷的穷贝勒。

不堪回首的往事铸就了其贪婪敏感的性格,以至于身居高位后只争朝夕地捞钱。

面对王朝越来越瘦,王府越来越肥的奇观,不知道的还以为奕劻是潜伏在清廷内部的同盟会会员。

一次,一个叫林开谟的官员外放为署理江西学政(代理主管江西教育)。就任前,按例须遍谒军机大臣。

结果在拜访庆府时三谒不得其入。

门卫见他榆木脑袋敲不醒,只好点破:“我的林大人,尚有三种名目,共计七十二两的门包呐。”

谁知林大人就跟第一天到中国、刚下飞机般天真,指着门壁上张贴的奕劻手谕“严禁索贿”道:“王爷既有此话,我怎么敢?”

门卫哭笑不得,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