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 第二章 逐渐萌芽的亡清之志 (1)

第二章 逐渐萌芽的亡清之志 (1)(12 / 23)

三和阎敬铭等良材。虽说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了清廷从中央到地方,从满人到汉人的权力转移,但能顺应这种趋势而不是螳臂当车,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常以“反披羊皮褂,牵狗走街头”的无赖形象示人的肃顺则继承了文庆务实的优良传统。不实不行,从亲军侍卫上发迹走的是和珅的老路,没功名就得靠聪明。幸好肃顺有“接人一面,终生能道其形貌”的天赋,再加上直抒己见的风格,让听惯了腐儒们拐弯抹角的咸丰眼前一亮也是意料中事。

市井气的肃顺和庙堂上的咸丰形成了完美的互补。一次,咸丰去南书房,看到一穷翰林衣衫破旧,第二天就送了他套新衣。后来这名官员外放云南学政(主管一省教育)期满归京,咸丰特意调他当顺天府丞(北京行政二把手),召见时关照道:朕闻顺天府丞,每逢考试,卖卷可得千金,聊偿汝在滇(云南)之清苦。

这种行业潜规则显然不可能从祁寯藻那儿上达天听,告诉他的只能是肃顺。

满人肃顺,素来不喜满人,对手下的旗籍属官驱使有如奴隶,对汉员却谦恭有加,遇有真才实学的更是竭力罗致。

不仅如此,他还毫不掩饰道:“咱们旗人混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起的,他那支笔厉害得很!”

虽然这道理街头卖鸡蛋灌饼的大叔都懂,但从心照不宣到直言不讳,肃顺在尊重常识上还是迈出了令人可喜的一步。

更可喜的是对左宗棠的维护和对曾国藩的重用。

然而,思想进步和为人跋扈并不冲突。在成功抓权的同时,肃顺成功地将自己变成了一个靶子。更不幸的是,瞄准靶心的还有一个叫叶赫那拉氏的嫔妃(慈禧)。

末路的罪与罚

苦命天子咸丰死在了热河。考虑到继任新君载淳年幼,死前设计了一套“三权分立”的平衡方案:一、赐皇后钮钴禄氏“御赏”印章一枚;

二、赐载淳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同道堂”印章一枚;三、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行使皇权,代拟圣旨;四、圣旨生效的前提是起首盖有“御赏”之印,末尾盖有“同道堂”之印。

可惜,顶层设计再缜密,也伤不起人治传统的无敌。

平衡在咸丰撒手人寰后被迅速打破。两宫皇太后第一时间沆瀣一气,在北京主持大局的奕訢身边也聚集了一批遭肃顺打压的失意官僚。众人齐心挖好坑,只待肃顺往里跳。

于是,“祺祥政变”在八大臣护送咸丰梓宫抵京的第二天爆发。而“祺祥”这个仅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