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 第四章 甲午风云 (2)

第四章 甲午风云 (2)(11 / 12)

炫耀日本的议会民主制,同时也是讽谏。

李鸿章淡淡道:“贵国之议院与中国之都察院等耳。”

伊藤:“十年前曾以撤销相劝,中堂答以都察院之制起自汉时,由来已久,未易裁去。”

李鸿章无言以对。只因隔了一个时代。

为了打破沉默,伊藤问道:“袁世凯现任何职?”

李鸿章:“小差事,无足轻重。”

伊藤:“以袁世凯之才,仅任无足轻重之差,难怪贵国无人才。”

李鸿章懒得跟他理论,把话题转回到谈判。

据理力争的结果是将赔款从三亿两减为两亿两。并且,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开埠通商。

本来日本还想强占辽东半岛,在俄国的干预下(沙皇联合德、法过问,史称“三国干涉还辽”),只好悻悻作罢。

俄国出头,乃因在修西伯利亚铁路,如果绕行黑龙江北岸则路线太长、施工困难,横贯东三省则容易得多;法国一方面想联俄拒德,一方面欲在远东分一杯羹,自然响应;德国要称霸欧洲,也希望俄国往东发展,不要西顾。于是,三国各怀鬼胎,保住了满人的龙兴之地。

两亿两白银,折合日元三亿五千万。在此之前,日本的财政官员从未谈论过上亿的数字,国库年收也不过八千万日元。

巨款被用来发展工业、军事和国民教育。二战前,日本最著名的钢铁生产基地八幡制铁所,启动资金即全部来源于此,开工第一年的产出就占日本钢铁总产量的一半有余。

更重要的是,日本借此进行了币值改革,建立了自1871年以来就梦寐以求的金本位制。

在这种率先施行于英国(1816年)的货币制度的规范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本国纸币的含金量,而两国在贸易往来时则以此为基础决定汇率。

由于19世纪70年代欧美各国先后完成了金本位制改革,在市场交换日益频繁的全球化时代,继续固守银本位制意味着自绝于世界经济体系。

于是,1895年成为一道显著的分水岭。日本迅速崛起,而中国直到1935年才姗姗来迟地建立起金本位制。

制度的滞后已是天下共见,统治者却一直不肯正视。

半个世纪以来的耻辱,于斯为甚。清政府背负着巨额赔款,靠向西方举债度日。中国上下,始则瞠目结舌,继而悲痛莫名。

梁启超曰: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者,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