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甲午风云 (2)(5 / 12)
同步更新。
而从作战装备和人员素质上看,北洋海军与联合舰队或可一战;中国陆军则同日本陆军完全不属于一个时代。
最纠结的还是戴宗骞。
此人五十出头,剿捻起家,在淮军老将中暮气不重,一心想主动出击。
问题是巩军大部分都在守炮台,机动兵力极少。戴宗骞认为死守要塞不足取,却忽略了炮兵不擅野战的事实,不顾李鸿章的一再反对,强令出兵,结果一触即溃。
戴宗骞之所以如此愤激,皆因李秉衡不响应他调山东军队帮守炮台的请求。而丁汝昌虽不爽李秉衡,但主张防御的他更反对戴宗骞冒进的做法。
理念不合导致两人嫌隙日深,遇事多不商量,急得李鸿章发电报怒斥:吾为汝等忧之,恐复蹈旅顺覆辙,只有与汝等拼老命而已!
由于陆上炮台都对着大海,为了防止敌军登陆后从背面包抄,炮台后方相反方向又修建了一组防御炮塔。
威海卫南岸的守军,总数不过一千五百人,分散在被大雪覆盖的山地、炮台和隘口,基本形同虚设。
《日清战记》描述了清军可悲的陆上防御:
突然前方有五个地雷一起爆炸,惊天动地,霎时间泥土如雨点般散落。然而,声势虽大,却因构造老旧,只扬起些许泥沙。除一个士兵手指受伤外,其他人均安然无恙。
为数不多的激烈抵抗还是来自海军。
三百多身穿红色制服的北洋海军陆战队跳下军舰,迎着被日军占领的炮台登陆作战,拼死前进。
却最终被炮火压制在海边。
一汪不大的海湾变成了殷红色,在日军的记载里,“像蜀锦一样好看”。
2月2日,威海卫城陷落,戴宗骞被逼到了北岸炮台。
位处威海卫城东三公里丘陵地带的北岸炮台易守难攻,仅有一条小路与外界相通。
可再易守也得有人守,六营的兵死的死跑的跑,只剩下一营,还要分守十一个炮台,戴宗骞压力山大。
同时,北岸炮台与刘公岛隔海相望,距离不过两公里,唇齿相依,一旦不保,刘公岛也劫数难逃。
因此,丁汝昌派留营待罪的原广甲管带吴敬荣率二百水兵增援,一直驻防刘公岛的陆军总兵张文宣(李鸿章外甥)也命哨兵前去助阵。
当晚,放心不下的丁汝昌来到北岸炮台。戴宗骞沮丧地告诉他,说自己正在四处招集逃散的士兵。
丁汝昌叹道:“留人不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