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 第四章 甲午风云 (2)

第四章 甲午风云 (2)(9 / 12)

上午7时,丁汝昌薨。

最早发现丁、张二人自杀的是杨用霖。悲痛之余他立刻意识到,阖岛上下,自己已是级别最高的官员。

决断的时刻来临了。

两天后,牛昶炳找到杨用霖,要求他出面同日军接洽投降,遭到拒绝。

杨用霖回到镇远舰舰长室,吟诵了一遍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平静地拿出手枪,对准嘴扣动了扳机。

2月17日,牛昶炳伪造好丁汝昌的降书,加盖水师提督印,向日军投降。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中和镇边等十舰被日方俘获,独留一康济,载着丁汝昌等六名高级军官的灵柩,伴着汽笛呜呜的哀鸣,冒着风雪,凄然离港,往烟台驶去。

北洋舰队覆灭。

天津。

袁世凯面东而立,以酒遥祭。

凛冽的寒风中,北洋水师的官兵用英语传递口令的声音依稀在耳边回响。一幅酸楚的画面浮现在袁世凯眼前,那是从刘公岛上活着回来的士兵们亲眼所见,他们说:“最后一天,等待援兵的丁军门始终苦苦地望着岸上,眼睛瞪得和铜铃一样大……”

紫禁城已乱作一团。

光绪和翁同龢终于明白,打仗不是打架,打输了后果很严重。面对战、和皆无可恃的局面,君臣声泪并发,罔知所措。

世间最屈辱之事莫过于战败求和,清廷却不得不强咽这颗苦果。

在美国驻华公使的调停下,慈禧派出了谈判代表、户部侍郎张荫桓(1837—1900),结果被伊藤博文赶了回来,理由是资格不够。

慈禧怒了,立召军机大臣徐用仪和孙毓汶,说自己忍无可忍,准备把驻日公使也撤回来,免得再受挫辱。

徐、孙二人是一以贯之的主和派,当场表示反对,主张“留此线路,不可决绝”,不然会驳了斡旋人的面子。

慈禧马上反问:“若尔,中国体面何在?”

豪言壮语当不了饭吃,最后还得李鸿章出来收场。

已被吓成惊弓之鸟的光绪终于决定议和,五次召见以往看着就来气的李鸿章,嘱其“权衡利害,统筹全局。以舒宵旰之忧,而慰天下之望”。

都是废话,真正关键的只有一句:

予以商让土地之权,斟酌轻重,磋磨定议。

把皮球踢给了李鸿章。

明摆着是去当卖国贼,李鸿章却不得不去。环顾宇内,这天大的罪名,你不担,又有谁担当得起呢?

3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