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 第五章 借势党争,建成北洋班底 (1)

第五章 借势党争,建成北洋班底 (1)(1 / 24)

南海牌谣言制造机

4月17日,《马关条约》签署。消息传到北京,举国激愤,人心思变。

时值十八省举人在京会试,三十七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1858—1927)一夜之间赶写了万言书,要求光绪“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在一千二百名举人的联署下,递呈都察院,史称“公车上书”。

公车不是公共汽车,而是官府的马车。汉代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地方贤才被推荐去京师做官的,都要由朝廷派公车接迎,故用公车指代举人。

甲午年“公车们”确实上书了,但同《新华词典》里“公车上书”一词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原因是康有为的人品实在不敢恭维。

1923年,六十多岁的康圣人跑到陕西去讲学,受到陕西督军刘振华的热情款待。

在游览卧龙寺时,康有为发现一本明代御赐的《碛砂藏经》,眼前一亮,先以金钱动之,再以自己所藏的三本经书交换为诱饵。住持定慧见其是督军座上宾,不好拒绝,便与之订约。

谁知急不可耐的康有为当晚就派弟子张扶万带着十七辆大车浩浩荡荡地来到卧龙寺,不但夺走《碛砂藏经》,还顺带搬了两柜其他经书。

定慧得知后忙从寺外赶回,已然阻拦不及,眼睁睁看着张扶万扬长而去。

不久,风声走漏,各界哗然,纷纷斥责康有为,要求其退还经书。愤怒的群众还自发撰写藏头诗讽刺道“老而不死是为(贼),国家将亡必有(妖)”,合起来便是“贼妖有为”。

陕西人民显然低估了南海圣人的心理素质,人行走江湖数十载,以至于江和湖都被污染了。此事拖到第二年开春,觉得窃书不算偷的康有为带着心爱的国宝溜出了西安。

要不是众人围追堵截,在潼关拦下他,国有资产就又流进私人腰包了。

当然,康有为不是孔乙己,能耐远不止于此。他最擅长的还是讲故事,希区柯克见了也自愧弗如。

康有为和梁启超召集一千二百名举人在北京松筠庵举行集会,时为条约签订后第五天。

现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康有为出示草就的《上今上皇帝书》,内容包括拒和、迁都、变法。众人挨个签名,并于十天后(5月2日)在康、梁的率领下,齐集都察院门口投递。

而都察院则以光绪已在合约上用玺,事情无可挽回为由,拒绝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