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 第六章 戊戌反政变 (1)

第六章 戊戌反政变 (1)(2 / 24)

清障碍。”

翁同龢问筹款之方。

康有为:“日本银行的纸币、法国的印花税、印度的土地税,以中国之大,只要变更制度,收入可相当于今天的十倍。”

接着分门别类地陈说学校、农商、工矿、铁路、邮政、结社、海军和陆军的改革方法,把荣禄憋得中途离场。

最后呈上新作《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以供采鉴。

当晚,翁同龢在日记中用两个字形容康有为白天的表现:狂甚。

从这一刻起,翁师傅便再也跟不上年轻皇帝狂奔的步伐了。

不能把光绪的渴求急变解读为孟浪,确实是因为陛下跪了太多的废柴。

由于各部的满族主事大多目不识丁,没有外放和升迁的机会,朝廷往往让熬了多年的满主事去当御史,以示优待。

结果直接拉低了都察院的官均文化水平。

甲午战争正酣时,一日早朝,国子监祭酒、甲骨文发现者王懿荣在午门外和同僚论及军事,叹息道:“事急矣!非起檀道济为大将不可。”

檀道济是南北朝时宋朝的名将,王懿荣以此指代左宗棠的爱将、常年卫戍新疆的甘军首领董福祥。谁知一个满御史闻言凑了过来,问“檀道济”三个字怎么写。

王懿荣鄙视地看了他一眼,随手一写。

满御史乐颠儿乐颠儿地跑回家,第二天光绪便接到一封奏疏,上书:请迅速起用檀道济……

正气得胸闷,又收到一折:

日本东北有两大国,曰缅甸、曰交趾(越南),壤地大于日本数倍,日本畏之如虎,请遣一善辩大臣前往,与该两国订约,共击日本,必可得之。

……

由此不难想见光绪在读到言之有物煽动性强的康著时心潮澎湃的场景。

同样激动的还有慈禧,捧着康著《波兰分灭记》,她泪如雨下。

戊戌年的所作所为再次印证了慈禧的立场:要改革,但不能威胁到自身的权力和满人的统治。因此,她对光绪说:“不烧祖宗牌位,不剪发辫,你便放手去做,我不管。”

问题是康有为见光绪不断催要自己的论著,索性来他个“小变不如全变,缓变不如骤变”,在《上清帝第六书》中抛出两颗重磅炸弹:废八股和开制度局。

一个从广度(士林)一个从深度(高层)上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个干干净净。

制度局是从日本引进的“舶来品”,康有为的设计,刀刀在割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