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 第七章 齐鲁戡乱 (2)

第七章 齐鲁戡乱 (2)(8 / 8)

光片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撰文介绍蒸汽机的科普作家。

临死前,俄使仍伫立床前,逼他画押,遭到拒绝。

毛子丧气而去,看样子不会善罢甘休。

李鸿章一边哀叹“毓贤误国”,一边让于式枚代拟遗疏,鼓励慈禧振作发奋: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恍惚中,他忆起二十岁上京应试时的情景。

彼时的大清,刚在鸦片战争中败给英国。但在文人士子看来,这不过是一段小小的插曲,天朝仍然具备万国来朝的实力。

李鸿章亦作此想,连写了十首《入都》,其中一句“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广为传颂。

谁知,灾难一开始便收不住脚,插曲竟是序曲,悲歌一放六十载,直至曲终人散。

一个甲子宛若一道轮回,在生命的尽头,李鸿章带着无尽的遗憾,口占一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贤良寺,落叶秋风,寒鸦聒噪。

周馥发现李鸿章断气时,只见他“双目犹炯炯不瞑”。

慈禧在行宫收到周馥的电报,震惊痛悼得失去了常态。少了这样一个“安危系之,存亡系之”的中兴名臣,她甚至不敢想象自己的统治还能维持多久。

黄花晚节,重见芬芳。李鸿章身后哀荣无限,追赠太傅、晋一等侯、谥文忠、入祭贤良寺。

能给的都给了。

直到1908年,李鸿章去世的七周年祭日,《纽约时报》还出专刊纪念道:“李鸿章和他同时代其他清国高官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拥有更宽阔的视野,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并且预见到他的国家在即将到来的数年里会需要那些具有前瞻眼光和进步思想的人。”

也许,只有他的老对手伊藤博文的评价最为掷地有声: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