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只手推进清末新政(3 / 19)
过英美居中斡旋,总算搞定了这帮赖皮。
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
1902年8月15日,天津顺德饭店。
欢送宴会上,一个德军少将举着浅褐色的威士忌,劝慰那些盯着精神抖擞的袁世凯垂头丧气的同伴道:别忘了,他的脖子上还有一个套子。没有军队保障的政府会是什么样?到时,他还得来找我们。先生们,天津永远是我们的!Cheers!
原来,条约规定,天津及周边十公里内不准驻扎中国军队。
但以为如此便能难住袁世凯,就大谬不然了。
三千名武卫右军的士兵换上新的警察制服,开进天津市区和秦皇岛、塘沽等地,担负起维护治安的重任。
此乃“警察”在中国历史上的首次亮相,因不属于军队编制,故不在条约限制之内。
这项被洋大人逼出来的“发明”,意义远不止于偷换概念、保家卫国。三年后,在袁世凯的建议下,清廷设立巡警部。
从尚书侍郎到一千多名基层公安干警,几乎全部被大头的人包揽。
有了这支情报网,京城的一举一动尽在袁世凯的掌握之中。
列国均已收兵,俄国越来越被动。见占不到什么便宜,只好极不情愿地同清廷订约,承诺分批从东北撤军。
西安行宫。
调整后的军机处只剩下四人:荣禄、王文韶、鹿传霖和瞿鸿禨。
鹿传霖是同治元年的进士,常年抚陕,政绩斐然。
瞿鸿禨少年天才,二十一岁便高中进士。加之帅哥一枚,长得很像同治帝,故深受慈禧喜爱,仕途畅通无阻。
当然,也得益于他变态般的自律。
如果说晚清还找得出一个官员竟然真的一分钱不贪,那非瞿鸿禨莫属。
为官多年,回乡服丧。返京时,居然连路费都不够,不得不变卖旧宅,凑足盘缠,方才上路。
这就是儒家经典为数不多的高明之处,至少能培养几个清廉自守的样板装点门面,不至于连内裤都被扯了去。
大难不死的慈禧学会了妥协,连月来的磨难促使她开始思考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融入人类文明的大家庭这一严肃的课题。
思来想去,萌生了亲自挂帅,充当改革急先锋的冲动。
于是,她连颁三道懿旨,宣示变法的决心,并真刀真枪地干起来。
一、消灭蛀虫,裁汰各部书吏;
二、开经济特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