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改革权斗两手都硬 (1)(8 / 24)
凯,岂非班门弄斧?
然而,大头的反击却不能以载沣为靶心,原因很简单:太子党在政治上具有先天优势,最高领导人不发话,永远不会垮。
袁世凯只好将炮口对准铁良,称其“揽权欺君”,是实施新政的绊脚石。
太子党迅速反扑,组织水军发帖。
有预测未来型:责任内阁将造就一批鳌拜和年羹尧,形成太阿倒持的局面。
有谈古论今型:君主称孤道寡,昔居其名,今受其实。
再加上袁世凯“遣散宦官”的提议得罪了曾经的政治盟友李莲英,庆袁集团顿时险象环生。
其实,重用二十出头的载沣,本身就体现了慈禧对庆袁的防备和制衡。而袁世凯在立宪一事上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竟连“预备”都等不及,已然突破了自己的底线。
一日,大头入宫参见,慈禧问道:“官制改革,何以久未定稿?”
袁世凯回禀说:“意见分歧,不易一致。”
岂料,慈禧冷笑着来了一句:“怕什么,你有的是兵,不会杀他们吗?”
袁世凯一阵眩晕,腿软得几乎站不起来。
统治者,像天平,左右摇摆,反复权衡。起了猜忌之心的慈禧抛出一条“五个不准搞”(五不议),规定官制改革中,军机处、内务府、翰林院和太监事、八旗事不议。
一个月后,奕劻呈上了精心雕琢的改革方案。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顽强的责任内阁。奕劻只字未提军机处,只铆足了劲夸责任内阁是“采邻国之良规,复圣明之旧制”。
慈禧不听他忽悠,直接跳到第二项:专职专任。
这也是流弊已久的痼疾了。
一方面都往体制内挤,权贵的七大姑八大姨恨不得全给安排了,结果人浮于事,机关臃肿,一个部有满汉尚书两位、左右侍郎四人,总计六个堂官,出了事都不知道该找谁盖章。
另一方面,有能力的人又往死里用。以袁世凯为例,身上压着十几项兼差,精力不济的,早就过劳死了,还不算工伤。
所以,专职专任限定了一部一尚书、两侍郎,实行一长负责制。一把手拍板,一把手担责。
对此,慈禧欣然批准。
第三项是增改六部,将其扩充为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十一个部门:外务部、陆军部(前身兵部)、吏部、法部(前身刑部)、民政部(前身巡警部)、农工商部、度支部(前身户部)、邮传部(前身工部)、礼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