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天朝崩溃,幕后操控时局 (2)(14 / 18)
回国后,吴禄贞攀上良弼这棵大树,累迁至副都统。好友帮他策划:副都统与抚台品级相当(正二品),但无实权,不如设法谋取一省之巡抚。
吴禄贞反志已定,筹集了两万两白银,送给奕劻。不久,庆记乌纱贸易有限公司来话说:各省巡抚都未出缺,只有新军第六镇镇统一职需人。
第六镇原归被载沣排挤走的段祺瑞,兵精粮足,且驻扎保定,便于起事,吴禄贞欣然赴任。
很快,他便和同样心倾革命的张绍曾、蓝天蔚借军事演习策动“滦州兵谏”,向北京施压,要求速开国会。
滦州就在直隶境内,可谓肘腋之变。清廷惶恐不已,非但不敢怪罪,反而下令嘉奖张绍曾,授予侍郎官衔。
按下葫芦浮起瓢。光复后的山西,革命力量集于娘子关一带,虎视北京,局势危如累卵。
当然你会问,吴禄贞已有前科,再调他去打阎锡山,不是饮鸩止渴吗?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首先,吴禄贞反迹未彰,正好借此机会观察其动向;其次,第六镇离京城太近,一旦倒戈,后果非常严重,必须调离;最后,任命吴禄贞为山西巡抚,打动其心,瓦解异图。
结果,吴禄贞一到山西,便单骑会晤阎锡山。二人密谋成立燕晋联军,同张绍曾的二十镇合力攻打北京。
谁能替天行道,英雄还是法治?
洹上村。
清廷之亡,已无悬念。摆在袁世凯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替清政府扑灭起义;
二、帮革命军打垮清廷。
袁世凯夙怀亡清之志,助纣为虐与其立场不符。并且,革命风潮席卷海内,方兴未艾,为了一个寡恩薄情的腐败政府而同天下人为敌——那得有多强烈的自虐倾向?
即使肃清了全国叛乱,载沣也绝不可能坐视袁世凯尾大不掉。等待大头的,仍是卸磨杀驴的老戏。
第二条确实令人期待,挥师北上,尽诛满人,就像东晋时颁布“杀胡令”的冉闵,被后世誉为“再造玄黄”的民族英雄也未可知。
半个世纪前,平定了洪杨之乱的曾国藩威震华夏,人称“三千里长江,无一船不挂曾字旗”。
庆功宴上唱堂会,有一出关于司马懿的戏被曾国藩当场叫停。司马懿从孤儿寡母手上篡了曹魏政权,而时局恰好是慈禧垂帘,主少国疑,杯弓蛇影的曾国藩自然怕引起上面的猜忌。
左宗棠来信试探:“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