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于禁:英雄成败皆偶然(3 / 6)
圆双眼,沉默半晌,说,也罢,我就成全于贤弟吧!又说,本来我可绕开于禁,直接去降曹公,之所以降于禁贤弟,完全是为了让他立功呀!说着,喝了一口酒,拔出宝剑,自刎了。
何秀提着昌豨的首级来见于禁,说,昌豨自觉无颜去见丞相,已经自刎了。
于禁抱着昌豨的人头,放声大哭。
次日,偏将何秀将昌豨的首级装在一只匣子里,送到曹操的大营,说,昌豨向于将军投降,于将军不徇私情,斩其首级献与丞相。
曹操很是感慨。他对身边的谋臣贾诩说,如果昌豨直接来降我,又是什么样的结局呢?贾诩说,您一定会宽容他,委以重任。曹操说,是啊,这样的人才,我十分爱惜,但于禁能严于执法,真有大将军之风,令人敬佩。于是,曹操厚葬了昌豨。也因为这件事,他更加看重于禁。
公元某年,蜀将关羽领兵包围樊城。曹操派于禁率七军去解樊城之围。大军在樊城外罾口川扎营,不料时值秋季,江水猛涨,一夜之间淹没七军。被困在一只小船上的于禁,面对一片汪洋,对身边的偏将何秀说,四十年前,昌豨曾救我于水中,后我又泼了昌豨一盆水,这滔滔大水,难道不是昌豨对我的报复吗?
遂对着大船上按剑而立的关羽,拱了拱手,投降了。
曹操听说于禁投降,对贾诩说,你还记得昌豨吗?贾诩说,记得。曹操叹道,昌豨数次反我,最终悔悟,却被于禁所杀,而于禁跟随我三十年,忠心耿耿,战功卓著,最终却投降了别人,难道这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贾诩说,是啊,人皆有命,成败在天,就这么回事吧!
名将孤独
于禁一生最为露脸的事儿,是他宛城之战后的“在乱能整”。
“在乱能整”,这可是曹操表扬于禁的话语。什么意思?就是说,在情况紧急的兵乱之时,能够整兵坚垒,一致拒敌。曹操紧跟着还赞叹一句,虽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啊!
宛城之战,曹操的情况确实非常危急。本来,张绣已经投降了。可后来曹操霸占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张绣气不过,反了。这一反不要紧,曹操措手不及,落荒而逃。正逃着呢,有几个青州兵拦住他。什么是青州兵呢?青州兵,就是曹操把收降的一部分黄巾军改编而成的军队,归夏侯惇统领。
这几个青州兵异口同声,丞相,不好了,于禁反了。曹操大吃一惊。这可真是雪上加霜呀!这时候,夏侯惇、许褚、李典、乐进等人都到了。曹操说,于禁反了,你们快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