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路】(1 / 3)
决定罢市、罢课、罢工,是在闰六月二十九(8月23日)的股东会、同志会联合紧急会议上。这次紧急会议召开的原因是:那日督署转来李稷勋为宜昌分公司总理的电文。
1903年四川总督锡良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商定建筑川汉铁路,宜昌以下由湖北担负,宜昌以上由四川担负。朝廷也下了旨意,允许川汉、粤汉铁路向民间资本开放。川汉铁路全长三千余里,预计需银七千万两。
以四川当时的社会资本状况,要说能仅靠招股集齐三千五百万两的半数资金,难于蜀道。所以四川的集股办法,与湖南一样,分为购股、商股、租股三种,五两一小股,五十两为一整股。前面两种好理解,无非是各县知县召集地方绅粮,连劝带派,而且宣扬民办铁路是“与洋人争路权”,用商业利益与爱国主义两套说辞来吸引股款。“租股”则是按粮册摊认,于每年征粮时将股份摊入田亩征收。各县因此都专设了租股局,按期征收。
这样一来,从地主到佃户,都得为川汉铁路卖力捐资。四川当时人口约五千万,有两千来万人拥有川汉铁路股票,除去少数民族和极贫困人口,可以说,全川稍能温饱者,无不是川汉铁路股东。一旦铁路股份出了问题,跟每一个四川人都切身攸关。
川汉铁路从建筑计划公布之日就争端频现。四川负担修宜昌至成都的路段,最难修的就是三峡一带,而三峡一带大半属于湖北,四川只有巫山一个县。建筑计划是先修宜昌至夔门段,很多人认为用四川人的股款,却先造福湖北人,想不过,希望先修成渝段。这个提议催生出了一个组织叫川汉铁路改进会,主事者是一帮留日川籍学生。虽然川汉铁路督办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但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保路同志会的骨干。
川汉铁路争端,说来话长。要言之,铁路修建因为工料、款项、人事、投资等诸般原因,迁延日久,其根子,恐怕还是“官督商办”这个体制下,官与商的矛盾难于解决。盛宣怀主打提出的铁路国有政策,实在也是考虑到铁路越拖越久,材料积压情况严重,资金缺口越来越大,本身已经影响到筑路各省的社会稳定。如1911年5月5日给事中石长信正式提出“收路”的奏折中所言:“四川、湖南现因兴造铁路,创为租股名目,每亩带征,以充路款。闻两省农民,正深訾怨,偶遇荒年,迫收尤觉难堪……深恐民穷财尽,欲图富强而转滋贫弱。”
正是这个理由,让清廷认为收路有益民生,“必无阻挠之虞”,才草草下了这个决断。
四川人也并不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