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2)(7 / 24)
也他打出和接到的电话会有这么多吗?”
看来在柏木家,夫妇间也会互称“爸爸”和“妈妈”。
“打出电话是常有的。”柏木功子歪着脑袋想了想,“订购电视直销的东西,或者想吃比萨的时候。”
从中能窥视到柏木卓也日常生活的一角。
“可他没有给朋友打过电话,也没有人打进来过。如果不采用你们刚才说的那种方法……”
换言之,如果用了那种方法,他们夫妇便很可能不知情。
“可是,如果那样做,不就像间谍一样了吗?”柏木则之看了一眼儿子的遗像,又露出了苦笑,“我以前也跟卓也开过玩笑,说在父母的眼里他也是一个谜,不会是哪个国家派来的间谍吧?”
他又笑了笑,这次的笑容很自然,不带苦涩。
“那柏木是怎么回答的?”神原问道。
“他什么也没说。”柏木则之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回忆就像酸中和掉碱一般抹去了他的笑容,“他对这种笑话毫无反应。”
“那是什么时候的事?”
“上了初中以后吧……那时候他就不怎么笑了。”
“欢笑”的反面是什么?健一默想着。就像“爱”的反面不是“恨”,“欢笑”的反面也不该是“悲伤”,更不是“愤怒”。对此,健一并不明白。
而此时柏木则之的脸上也显出了类似的困惑表情。
夫妻两人相互补充,讲述起柏木卓也内向的性格,不愿轻易接近他人的习性,耽于深思的心理倾向,还说他并没有学业上的烦恼。他们时而解释,时而辩护,而在健一眼里,这都是些基于父母之爱的偏执解读。健一甚至觉得,要是柏木卓也在场,他一定会用清醒的眼光审视如此讲述自己的父母。
且不说别人家的事。就算在自己家,父母和孩子之间不也存在着隔膜吗?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觉得他总是一个人孤零零的不太好。”柏木则之说,“甚至想带他去看青春期心理门诊。但他死活不肯去。”
神原说:“柏木很清楚自己没必要去看青春期门诊吧?”
柏木夫妇同时瞪大眼睛,露出惊讶的神情,好像在说:为什么他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柏木则之看着妻子,柏木功子则急不可耐地问道:“神原,你以前和卓也关系很好吗?”
这是一种向当事人确认的语气。
“从小学那时起,我和他上的一直是同一家补习班。”
柏木则之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