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线索(14 / 15)
一个是木灵,另外一个就是跨界击伤陈元奇、罗元棠和他的魔界大能。
难不成这里是昆仑的中心?人族起源之地?谢小玉越发全神贯注,想从这些人的争论中得到答案。
但谢小玉失望了,因为他根本听不懂,那些人所用的语言和平常说话用的语言完全不同。
这并不奇怪,谢小玉看过一些有关太古之时的书,知道太古之时的语言非常复杂,至少有六、七十种,有日常说话的“用言”,有占卜所用的“卜言”,有讲道论法时用的“道言”,有和死者沟通的“冥言”,这还只算玄门一脉,毕竟他看到的大多是道家典籍,上面提到太古之时只可能专注于道门的前身——玄门。其他五花八门的语言还有许多,比如请神降恩用的“祈语”,甚至一直沿用至今,那就是后世的“巫咒”。
之所以有这么多种语言,是因为当时的人向天地万物学习,观天有所得,落于文字就成了“天文”;观地有所得,落于文字就成了“地文”;偷师妖族,得到了“妖文”;和鬼魂沟通,得到了“冥文”。有就有“言”,也就有了与之对应的“天言”、“地言”、“妖言”、“冥言”。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太古结束,远古之时,天地异变,大道隐去,很多东西都消失不见。
“天文”、“地文”、“妖文”、“冥文”全都失去了参照物,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和相对的“言”同样失去了意义,渐渐和日常说话的“用言”融合,变成了现在的语言。
又因为远古之时,人族已经成为天地的主角,不再局限于昆仑一隅,随着地域不同,语言也渐渐发生变异,形成完全不同的体系,最后变成现在这样。
别说谢小玉了,整个道门对这玩意有研究的人都不多,所以他只能坐在一旁瞎听。
但多少还是有一些收获,“道文”很特殊,每一个字都代表着特定的涵义,蕴含着无穷妙用,但是用来表达意思就有些差强人意,所以这些人说的话里掺杂着谢小玉听得懂的“用言”,连蒙带猜,居然也让谢小玉猜到一些东西。
此刻,谢小玉最遗憾的就是菩提珠没办法带过来,要不然他能明白的东西肯定更多。
谢小玉有些纳闷:那个混元一气宗的十一代掌门如何得到最初版的《混元经》?难不成这个人对古文很有一套?这好像不太可能。
“你听得懂吗?”阻止谢小玉进去的汉子冷笑着问道。
“不懂,有用。”谢小玉话都说不流利,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好在太古之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