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 第十章 最后的挽歌 (1)

第十章 最后的挽歌 (1)(20 / 23)

羽已经是穷途末路了,才突然发现虞姬的价值——不能让别人得到她的价值!

该如何评价项羽呢,单只是从他对待虞姬的态度上?

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但是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把霸王别姬的场景,描写得非常感性,非常文艺:“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最后这个不能仰视,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时候如果有谁仰视,惹火了项羽,一剑砍了你,找谁说理去?

虞姬已死,项羽心事了却,他已经失去了这世上最值得留恋的,剩下来的,只有一颗枯死的心。就在这里夜里,他披挂上马,率领了身边最精锐的八百骑兵,趁夜出了军营,扔下十万傻兮兮的楚军士兵,自顾突围而走了。

他竟然扔下了那些信任他、追随他的子弟兵,任由这些可怜虫落入汉军齐军梁军九江军的魔爪中,羔羊一样被肆意宰杀。

当然,项羽也可以这样解释: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只要项羽逃脱了,说不定还会有机会卷土重来,击败刘邦,为被项羽扔下的十万楚军复仇。可问题是,这十万大军,原本是支极具战斗力的有生力量,倘若有组织地突围,足够让刘邦喝上一壶。项羽身为三军主帅,竟然弃军而逃。这实际上是以十万楚军为诱饵,掩护自己的逃亡。

让十万条鲜活的生命,掩护自己一个人,项羽这件事,很难获得正面的评价。

早在陈胜死后的项梁时代,秦将章邯进攻魏国,联军援赵,却被章邯击败。当时的魏王咎,为了保护居民,以自己***为条件,和秦兵达成了不可屠城的协议。魏王咎这个人,在历史上是没有丝毫名气的,但魏王咎之死所焕发的人性光芒,令得拔山举鼎、弃军而逃的项羽,霎时变得惨淡微弱,不堪提起。

一旦发现了项羽的人格存在着巨大缺陷,对于他此后的行为,就只能用一种淡泊而理性的视角来观察。

这时候我们才会发现,项羽所谓的时不利兮,纯属扯淡。他的一生,运气好到了不能再好。首先,他拥有武将世家的巨大光环,刘邦的草根出身根本无法与他相比。其次,项羽追随叔父项梁起兵,又接收了项梁的丰厚遗产,所以才会在杀害上将军宋义,夺取军权时,获得了部众的支持。而刘邦可没这么个了不起的叔父替自己铺路,只能自己手撕牙咬,一点点地累积资源。

但是,这么丰厚的军事遗产落到项羽的手中,却被他治理得支离破碎,最优秀的韩信逃了,最有智慧的范增被他赶走了,最忠诚的钟离昧遭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