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四章 诏书 (1)(6 / 23)
歇息的赵昉听得动静,却是轻手轻脚地坐了起来,小心掀起一角帐幔,看向不远处的桌案上。
进宫虽然已是半载有余,他依旧还是住在清华殿中。因偏殿不够大,他特请杨太后在寝宫当中给置了桌案、书架。
大半夜的,殿中只在靠近门口的地方燃了一只极小的白烛,刚好映出一个人长长的影子。
是一个站在桌案边的黄门,正小心翼翼地将手中书册、纸页归回原位。
赵昉等了好一会,候得一个那黄门转头过来的机会,把他的脸看清楚了,复才重新躺了回去,只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的模样。
***
次日一下朝,杨太后便自崔用臣那一处得到了答案。
“顾卿说的??”
见得杨太后一脸震惊的模样,崔用臣应声道:“正是,前日顾官人在崇政殿说书,问及陛下可知世上有何种粮谷,陛下曰‘稻、梁、菽、麦、黍、稷’,顾官人便叫一旁伺候的人自膳房当中取了这几样东西来,问能否将粮谷一一辨认出来。”
杨太后问道:“那我儿他……”
崔用臣迟疑了一下,道:“陛下虽是年岁小,依旧还能认出稻、梁两种。”
杨太后在脑子里头想了想,不由得暗自惭愧。
她虽然年纪大,若是把几样东西摆在面前,好似也只能认出稻、梁两种而已,比儿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番外 授课(中)
听得是顾延章在课上问的话,才让儿子半夜不睡跑去看农书,杨太后倒是松了一口气。
换做旁人,哪怕黄昭亮、董希颜、陈灏之流,她都会多几个心眼,可这一回是顾延章,实在叫人生不出多少怀疑。
这人不群不党不说,实在是太好支使了,上头分派什么,他就用心做什么。旁人做出一二分的事情,都要四处嚷嚷,他却是做出了十分的功绩,也只安安静静的。
杨太后也读过几年书,略一思索,想着这应当顾延章是怕小皇帝不知人间疾苦,防他闹出那等“何不食肉糜”的笑话,是以叫他知晓农种。
回想顾延章任崇政殿说书这许久以来,不同于其余几位大臣、大儒,虽然也教授各色道理、经义,可往往别出心裁,能得意外之获。
她前头朝政甚多,知道了来龙去脉,便没有再把此事放在心上,只嘱咐下头人要盯着赵昉,莫要像头天那般熬到深夜也不去睡。
且不说杨太后这一处,只以为小皇帝乃是得了顾延章教学,欲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