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辩到你无言以对(3 / 6)
气,又比较分散,国内有四件,剩下的在国外,细心留意到这个细节的学者,我认为不会很多!
这在行业里是个极其冷门的常识,冷到很多专家都可能不知道!如果造假者对此恰好了解,那他打算骗谁?
骗小白?骗入门者?如果打算骗大众,繁体字足够了,你弄个通假字上来,估计还得逢人就解释,关键是,你解释了之后,人家相信你么?
况且,这屏风即便是现代品,这木材这手工这宝石,你想买下来这现代品最少也得二百万开外。
普通人消费不起,收藏家你骗不到,有钱人会找人掌眼,作假没必要。”
吴龙道:“但是,在这个行当里,有些高级赝品就是要坑骗高手的!著名的“八幅画”事件李凡你知道吧?”
又抬杠!
非得用10%的可能发生的条件去质疑李凡90%的正确性,这,就是某专家在尽量维护自己在鉴定方面的权威性。
李凡笑容没了,声音略冷:““八幅画”事件和今天有着本质的差别,不作讨论,我再归拢一遍。
这件屏风如果是造假的,那么,需要以下条件同时触发:
1,造假者是个大师级别的人物。
2,大师恰好想到了用这个字造假。
3,造假的目标客户是,高端收藏家或者学者。
大家可想而知这三条同时触发的可能性。”
李凡说到这儿,看了看三位专家,继续道:“
而最关键的一点,既然耗尽了极佳的木材、上好的宝石和精巧的手工,大费周折地折腾一番,连“驩”字这个微乎其微的细节都考虑到了,这目的就是要将屏风定义为乾隆年间的古董。
这个大家没疑问吧?
可是,所有条件都是精妙至极,可为什么却把最显眼的地方忽略了,为什么这个屏风不做旧?而是如此的崭新?
如果是打算制作成赝品,有脑袋的人都会人工做旧,这,是最大的漏洞,完全不合理!”
专家们被辩无言,观众们猛地点头同意:
“对哈,我怎么没想到这层呢?”
“李凡说得有道理,如果费劲巴力地耗费心神地做个假,结果反而把表面工作丢了,这脑残不会去干啊!”
“大家看啊,专家被李凡说没电了!”
……
李凡道:“总结,从这个“驩”字层层分析,这件屏风造假的概率基本不存在!它,就是乾隆年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