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府试(二)(3 / 4)
经暖和,如果是在秋冬季节,这么一小会儿也可能引发风寒。
即便检查流程更加严格,互结和具结都增加一人,甚至不能携带考篮,但是每年还是有一些作弊的学子,在胳膊大腿上面写上文字,或者在衣衫内里和鞋垫下面夹杂小抄,手段层出不穷。
但负责检查的衙役明显经验更为丰富,他们什么人没见过,有问题的学子绝不会放过一个。
这不顾驰检查过后,正在一旁穿衣衫,就看到某位学子被架出去。看着他凄惨的哀求和威武站立的衙役,大家都不敢存侥幸之心。
这事一出,有好几位学子偷偷离开队伍,回到马车里,估计是处理自己衣衫里的纸条。
顾驰摇摇头,不再看他们,进入考棚里的前一刻,扭头找寻顾父的身影,冲他摆摆手,按照考引寻到自己位子。
这次他的座位与县试不同,他要和其他县案首坐在第一排,正对着知府等考官。名次越好,越要经历更严格的考验。
十多位案首基本已经落座,顾驰打量几眼,当然不止他,大家都在互相观察对方。
基本上都是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少年,也有个别看起来要大几岁,但总体还是十一二的少年。
顾驰暗暗心惊,他研究过前朝和本朝县案首的年龄和籍贯,以往案首虽仍以年轻学子为主,但也有那么三四个上了年纪的考生。
而自从朝廷大力提倡读书,学子的年龄更加年轻化,真才实学的学子冒出头,这也侧面反应了科考的竞争更大,更新换代更快,想要在这么多优秀的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也更加困难。
知府是主考官,坐在中间,颇具威严,不苟言笑,给人一股压迫之感。旁边坐着府学的学政、教授等几位副考官,一股文雅气息流露出来,共同监督。
这也是文正帝的一项举措,不把所有的权利放在知府一人身上,既有官府的人,还有书院的人,相互制衡,共同评判,保证相对的公平。
顾驰不得不承认,文正帝当真有治世之才,前朝国力衰败,民不聊生。
文正帝继任之后,大力发展经济,摒弃“重农抑商”的思想;体恤百姓,免除两年赋税;大力提倡读书,在全国各地修剪书院,普及教学,减少束脩,设置奖银,保证读书人的利益和公平。
考生入场完毕,衙役分发试卷,鼓声响起,考棚里立即安静下来,除了呼吸声和衙役巡视的脚步声,再无其他动静,科举考试正式开始。
第一场考帖经,主要是根据上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