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3 / 7)
活的人还是有限的,想再要儿子,就得把已经生出来的女儿扔掉,收容所大部分收留的还是女婴。
尽管官府已经三令五申,甚至抓了好几个典型,罚银两,可仍然有在其中浑水摸鱼者。
收容所不能够收留所有的小孩子,所以在街上仍然能够看见这样年纪小的乞儿。
很少会有人收养这样的孩子,一则是能养得起孩子的人家,基本上都是不缺孩子的,二则也是怕养不熟,从小在外边流浪的野孩子,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身上就没有一块干净的地方,也肯定学了不少坏的习性,这要是自己的孩子,可能还有耐心教导指正,可这是街上的野孩子,谁还能有这份耐心。
而且万一是个小白眼狼,你养了他,他回头再咬你一口,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
善心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在不怎么能够触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才有的。
魏时一直都觉得自己也属于这一类人,他看中自己的性命,要多过于对百姓民生的重视,他愿意为百姓多做一些事情,多干一些实事,但从来没想过为此牺牲自己和家里人。
境界、修养跟这个年代真正的一心为公的士大夫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在明知道有差距的情况下,魏时仍旧没有想过要缩短这一部分差距。
但是在很多人看来,魏时无疑是清官、好官了,这一点从他在平江府的名声上就能看得出来,往上数个五六百年,在平江府的人口大融合之后,历任父母官,都没有拥有像魏时这么高的威望和民心。
有时候事情就是循环的,越是是为百姓做了实事,百姓就会越信重官府,而百姓越信重官府,官府的政令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实施,能做的实事也就更多。
可能出于这样一部分原因,朝廷才会选择把平江府作为新粮种的试点。
在终于换上春装的四月份,魏时这边刚刚收到儿子的信,后边就领了来自于皇上的圣旨。
儿子是在考完县试之后给他写的这封信,自我感觉发挥还是不错的,只不过刚刚考完,成绩还没出来,但是颇有自信,言语之间,仿佛一个县案首就已经拿到手了。
这幅狂傲劲儿,还真是没随了他。
说来也奇怪,儿子小时候他带的更多,所以这孩子跟他最是亲近,女儿则是夫人带的更多,跟夫人更亲近。
但是这两个孩子的性格,儿子更跟夫人相近,女儿的性格跟他则更为相同。
夫人的性格是洒脱的,在自己专注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