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莫名而来的忧郁(1 / 4)
柳博立的想法虽然很粗略, 但却是最符合实际情况, 当然,这其中是否能如此安排,或者怎么安排, 还得有专门的人去实地调查之后才能确定下来。
傅子寒也不是要求这些少年立刻就能拿出干货来,毕竟他们还小, 见的少,很多关键的问题也想不到那么细致。但是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去考虑问题,就已经是非常不错了,可以说, 他们一旦出仕, 绝对能甩死读书和纸上谈兵的同窗同届很远很远。
“《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试陈教农之策。”
猛不丁的, 傅子寒就给诸位少年出了个题目, 让他们去写一篇时策, 待下个休沐日交上来。
并且傅子寒还给了他们一些书目,让他们可以去翻看, 甚至说会叮嘱青川这边三处实验农庄,这一旬之内, 他们可随时过去观察求教。
做时策不是没有过,但是像傅子寒这样给出题目范围,还给出思路的,除傅立文和文昀外,其他少年还是第一次接触。
一时间他们几人反倒跃跃欲试,想要在几人里拔个头筹。
这些日子傅立文已经去了太学就读,而文昀被圣上特许进入国子监就读。因此上这七人中除开柳博立跟文昀外,另五人都是太学的学生。不可避免的,就成了小型对垒。
傅子寒不阻拦他们之间小小的竞争,这样良性的竞争反而能激发他们的思维,碰撞出思想上的火花。说不准若干年之后,他们之中便有人会将今日的小小火花蔓延成一片烈火海洋。
给了他们题目之后,傅子寒就离开了,留下这些少年自己去思考。
回到书房后,傅子寒打开前些日子没有读完的书,认真的揣摩,一点一滴的记载下自己读后的心得。在他身后的书架上,他抄写的书册,还有记载了他读书心得的笔记,编成了序号,一一摆放在上面。
跟这书架相对的,是另一只新做的竹书架,上面的书和笔记要少一些,还有一叠山石子压着的文章。这书架是属于傅立文的。有时候傅子寒也会去翻阅一二,并在立文留下的存疑处写上自己的注解。
父子俩就通过这样的方式,隔着时间和空间用笔记来对话,效果目测还不错。连文昀和柳博立也申请要在这里搁置属于他们的书架,然后大家不拘时间,自主翻阅批注。
城里傅宅的书房按照孩子们的意愿已经布置好了,但庄子这边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