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那些清穿的日子(149)(6 / 11)
交到她手中,等收回投资的银子以及一部分利息以后才将火车线全部交到朝廷手中。其他城市可招其他商人依此照办,儿子觉得可行,汗阿玛您觉得呢?”
四爷写完信,等干了之后塞进信封,密封好之后叫来了粘杆处,走暗路将这封信传到盛京去。
先前四爷还想着跟安佳氏平分火车得到的利润,然而火车轨道招商的消息传出去之后,效果并不明显,当地三人都怕跟朝廷合作,到最后银子收不回来,被朝廷给踢出去。
也正是因为这个顾忌,敏宁又提出了另一份方案,四爷深思熟虑之后,觉得就是最开始几年官府得不到分成,不过能够尽快的加快商人回笼资金,这对于某些商人来说确实有吸引力。
经过商谈之后,四爷同意了,眼下在河北做了一个试点,只要河北的铁路造成之后归于商人手中,朝廷不插手,这才能给其他地方做个榜样。
这不决定刚下,就收到了太上皇的来信。
四爷不得不在这件事上提了一嘴。
信传出去之后,四爷又忙碌起来,各个省关于土地普查的结果已经逐渐传进京。
毕竟土地不会跑,各地量一量,再抽查一下,确认无误之后,便呈报上来。
然后看到个省得普查结果,四爷很难高兴起来,最小的一个省也隐瞒了小半的土地。
也就是说朝廷白白少了一半的税收,这怎么能让他高兴起来?
一年少一半,那十年二十年呢?
要是这一次不突击普查土地,时间一久,“消失”的土地越来越少。
这些“消失”的土地去了哪儿?
四爷自然是心知肚明,绝大部分是被一些读书人给隐藏了起来。
朝廷给予读书人一部分土地免税,那是给予读书人的特殊待遇,是鼓励天下人读书。
结果呢,这群人却如同蚂蚁一样啃食了国家的税收,而当地官府收的税少了该怎么办?那只能将重税压在毫无抵挡能力的百姓身上,或许真如安佳氏所说,宽待读书人就是苛责老百姓。
这些老百姓偏偏要为读书人该承担的责任买单,凭什么?不就是因为朝廷这一项仁政有漏洞,这才使得千百年来一直有人不停的钻这道空子。
四爷也知道短时间内肯定不能够取消读书人的优待,想了想,还是打算听从安佳氏的意见,大力的推行商人开办童子学院来抵税,等到识字的人多了,达到一定基础,再消除这一项政策。
到时候读书人真的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