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暗夜密议(5 / 8)
点,似乎谁都参劾,什么事都掺和,但他参劾的人中却十有七八都是次辅贝成泰贝大人一派,以及其余阁老都有涉及,但惟独没有王首辅这一系的人。剩余的十之一二便是无关痛痒的人物。”
长平王微微点头:“你这法子算是不错,知道由表推里。段骞当年是个右侍郎,前尚书走了,接位也轮不到他,还有左侍郎在前,可首辅王韦录一手提拔了他,他们两个自是一派。”
贺兰又道:“都察院中张寒人缘不好,暗地里不少人都称之为傻子,说他既然被段尚书压着考绩,就该投奔其他阁老,总得有个依附,可他却偏偏自成一派,谁都要得罪,冥顽不灵,自讨苦吃。”
“呵,你的意思呢?”长平王笑问。
贺兰道:“奴才认为,张御史没有吃苦,该是甘之如饴。段尚书明里影响着他的考绩,暗地里该是赏了不少好处与他。”
“这就是段骞的狡猾之处,这等公认的与他为敌的人,若是参劾起他的敌对派系来,自然没人说是他的指使。”
“是。”贺兰道,“去年前礼部尚书致仕还乡,段尚书顺势接位,其中张寒也出力不少,就是他与其他几人一起参劾的前尚书纵奴横行,惹得士林纷纷抗议,最后逼走了前尚书。”
长平王低低冷笑了一声,“所以他这次又要故伎重演,使着张寒这把暗刀子,瞄上了户部杜晖。”
贺兰躬身道:“虽然事情是这样,但奴才却有一事未曾想通。”
“什么?”
“您惯常说户部杜尚书与王首辅各自掣肘,既是两人相争,也有皇上制衡臣下的意思在里头。王首辅他自己是明白此事的,因此不管明里如何针锋相对,他跟杜尚书的分歧也只停留在朝政表面上,私下轻易不会动杜尚书的人,为的就是怕皇上猜忌,明哲保身。然而这一回,利用段尚书指使张寒牵扯杜尚书,这事做得未免毒了些,王首辅为何突然转变了呢?”
长平王道:“这事是段骞自己行事,还是王韦录暗示他行事,如今不好定论。”
“段尚书与杜尚书并无私怨,若无王首辅指使,段尚书为何要害人……”
“你小瞧段骞了,他不是能安于现状的人。”长平王笑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段骞年过半百,然而进取之心却是未曾削减哪。”
一旁唐允低低插了一句:“王爷,小的虽对朝堂事了解不多,但礼部是清贵之极的地方小的却也知道。段尚书已是礼部顶点,又跟着王首辅做事,好处不少,名声与实惠都有,为何还要图